帮忙,陶征士诔,全文翻译,及评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2: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0
像璿玉一样的尽善尽美,却没有被认为是护城河上的宝贝;像桂椒那样确实芳香,却没有成为园林里的至宝;难道是他深广而好远吗,大概是说他的性格不一般罢了。所以没有脚的人却达到了,是借助了外物;脚后跟挨着脚后跟站立的,是因为受到人鄙视。至于说有像巢、高那样高尚的行为,有像夷、皓那样高尚的节操,还不以舜、禹为王,而视为父老百姓;拿一些极其轻微事与周、汉来计较,可是时代已经久远,人们不认为这些人在闪光显灵,致使精华被隐没,美好的传统被断绝,不是很可惜吗!即使是虽今现在的隐者,各人自以为自己不错,但初行时同道可是中涂易辙者很多。这难道可以发扬前贤的余光流影吗?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定迹在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屏除名利之心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
一个人的实绩往往凭着诔这种文体更华美,名气也由于谥号而高升,如果符合德义的要求,贵贱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为了确保使他的宽厚和乐保持善名而死的美好,爱好廉洁克制自己的操守,合乎谥典,不会损害他生前的志向。所以我咨询了各个友好同仁的意见,应该给他的谥号叫靖节征士。赞美他的辞章说:
问题分析
谭献评曰:“情、事、理交至”。试分析此文是如何融合三者的。
首先,此文叙事简明而体要。譬如有关渊明经历的三项大事,即一、为亲为贫而出仕(“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二、为性格不合而弃官(“道不偶物,弃官从好”),三、为耻仕二姓而不赴诏(“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就”),都交待得十分简要清楚得体。而最珍贵的材料即个人交往亲历之事,如记叙渊明临终时不吃药、不祷神,平和而终的神态,以及记叙他与渊明结邻欢聚的情景,也十分亲切有情。这样,一篇诔文就写得事实真切、内容充实。其次,此文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于陶渊明人格的理解与认同。如描述陶的性格:“廉深简洁,贞夷粹温。和而能峻,博而不繁”,实能表出陶又刚直峻洁又温厚和平,又丰富深刻又简单质朴的性格特点。“人之秉彛,不隘不恭”,也能表出陶作为隐士与伯夷叔齐柳下惠的不同。“人否其忧,子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明确肯定陶之所以不赴征诏的理由,是“践身心之则”,并非纯粹的是“道理”“逻辑”,而是植根于心性的“道性”。这就是能达到“理至”。第三,上述叙事说理,又是在真切的个人情感和心灵的交往体验中,笔端融注了深厚情意。譬如谈及结邻欢聚的情景,以及陶生前对作者殷殷的告诫,相当私心的话,以及作者的慨叹;“徽音远矣,谁箴予阙?”都真情淋漓。可当“情至”之评语。同情的了解与心灵的照面,是情事理融合的关键。
集评
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延之为始安郡,道经寻阳,常饮渊明舍,自晨达昏。及渊明卒,延之为诔,极其思致。(唐 李善《文选注》)
颜延之《诔》云:“视化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词非恤。”其临终髙态,见《诔》甚详。(宋 王质《绍陶录》巻上《栗里谱》)
延之诗虽不及灵运,其胸次则过之。灵运尝入庐山,不为远法师所与,亦不闻其见交于渊明。延之独与渊明交好甚深。以年计之,永初三年,渊明年五十八矣,长延之二十岁,亦可谓忘年之交也。延之后作《靖节征士诔》书曰“有晋征士”,虽出于众志,而延之实秉易名之笔,其知渊明盖深也。“违众速尤,迕风先蹶,身才非实,荣声有歇”,延之《诔》书渊明所诲如此。又书渊明“独正者危,至方则碍”,语其有得渊明也多矣。故曰:诗虽不及灵运,其胸次则过之。(元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巻三)
我怀陶元亮,早弃彭泽令。宁甘柴桑饿,不受宋人聘。晚诗题甲子,统着义熙正。得书“晋征士”,千载论始定。(元 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五《和陆振之见赠韵》)
颜延年作《靖节征士诔》云:“徽音远矣,谁箴予阙?”王荆公用此意作《别孙少述诗》“子今去此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青出于蓝者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
若夫子朱子之作纲目也,…陶潜本没于宋,而曰“晋征士”,表贞节也。(明 何乔新《椒邱文集》巻二《诸史》)
予惟近代多谀墓。非好为佞,亦以其人无可述,不得不张门阀、铺官阶,夸饰所无有。独颜光禄诔《陶征士》,蔡中郎作《郭有道碑文》,第约举大概,而其人巳见。(清 毛竒龄《敇封文林郎内阁中书舎人刘先生墓志铭》,《西河集》巻九十四)
文章之事,味如醇醪,色若球璧。有道之士,知己之言。予尝言文辞不外事理,而运动者情也似此情事理交,至六经九流而外,此类文事,古今数不盈百。(清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六引谭献评语)
林(畅园)先生曰:王伯厚谓陶渊明《读史》述夷齐云:“天人*,绝景穷居。”述箕子云:“矧伊代谢,触物皆非。”先儒谓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读者不之察尔。颜《诔》云:“有晋徵士”,与《通鉴纲目》同意。《南史》立传,非也。(近代 梁章钜《文选旁证》卷四十五引)
作忠烈人诔文出色易,作恬退人诔文出色难。英气故易,静气故难也。陶靖节胸怀高迈,性情潇洒,作者能以静气传之。(近代 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卷十四)
浦二田曰:“以雕文纂组之工,写熨贴清真之旨。最难措笔者,就命辞征也。妙于浑举倾叹离即,含毫至诔中。念往一节,尤俯仰情深矣。”(近代 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10
怀念陶征士的悼词
像璿玉一样的尽善尽美,却没有被认为是护城河上的宝贝;像桂椒那样确实芳香,却没有成为园林里的至宝;难道是他深广而好远吗,大概是说他的性格不一般罢了。所以没有脚的人却达到了,是借助了外物;脚后跟挨着脚后跟站立的,是因为受到人鄙视。至于说有像巢、高那样高尚的行为,有像夷、皓那样高尚的节操,还不以舜、禹为王,而视为父老百姓;拿一些极其轻微事与周、汉来计较,可是时代已经久远,人们不认为这些人在闪光显灵,致使精华被隐没,美好的传统被断绝,不是很可惜吗!即使是虽今现在的隐者,各人自以为自己不错,但初行时同道可是中涂易辙者很多。这难道可以发扬前贤的余光流影吗?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定迹在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屏除名利之心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
一个人的实绩往往凭着诔这种文体更华美,名气也由于谥号而高升,如果符合德义的要求,贵贱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为了确保使他的宽厚和乐保持善名而死的美好,爱好廉洁克制自己的操守,合乎谥典,不会损害他生前的志向。所以我咨询了各个友好同仁的意见,应该给他的谥号叫靖节征士。赞美他的辞章说:
1]陶征士:陶渊明。征士,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被征为著作郎,辞不就职。“读诔定谥”。诔这种文体,罗列死者的德行以为表彰,本是为确定谥号提供事实的依据。诔文而抒写哀悼之情,则为变体。作者此文,既说明为陶渊明选定“靖节”之谥的缘由,又抒写了自己哀悼亡友的心情。而在称颂陶渊明髙尚品德的同时,更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古训提出质疑,表达了作者对轻德才而重门爵的社会的批评。
[2]璿(xuán)玉:美玉。璿,也作“璇”。池隍:护城河。
[3]信:确实。
[4]故无足二句:《韩诗外传》卷六记:晋平公游於河而乐,曰“安得贤土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於无士乎?”
[5]薄:鄙薄,轻贱。
[6]巢、髙:巢父,传说中尧时的隐士。伯成子髙,传说中禹时的隐者。
[7]夷、皓:伯夷,曾谏阻周武王伐商纣而不从,商灭,遂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四皓:汉初隐居在商山的四个隐士,不应髙祖刘邦的征召,因四人须眉皆白,人称商山四皓。
[8]父老舜、禹:不以舜、禹为王,而视为父老百姓。语出《后汉书》卷二九:郅恽谓友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羣,子以我为伊、吕乎?将为巢、许,而父老尧,舜乎?”
[9]锱铢:两者皆为古代重量单位,具体说法不一。此处表示极其轻微,用作动词。
[10]作者:隐者。语出《论语·宪问》:“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1]首路二句:谓初行时同道而中涂易辙者很多。同尘,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12]岂所以句:这难道可以发扬前贤的余光流影吗?
[13]南岳:这里指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
[14]弱:指幼年。弄:嬉戏。素心: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
[15]指:同“旨”。
[16]井:指汲水。臼:指舂米。藜:一种野菜。菽:豆类。
[17]就养:侍奉父母。《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匮,缺乏。
[18]田生:齐宣王问田过,君与父孰重?田过答以父重。宣王问,为何士去亲而事君?田过答:“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於君,致之於亲。凡事君,以为亲也。”事见《韩诗外传》。
[19]毛子: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为亲屈也。”檄:官府征召的文书。 事见《后汉书》卷三九。
[20]偶物:与世相合。从好:《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1]鬻:卖。鱼菽之祭: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
[22]织絇《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宁喜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宁喜,卫大夫。絇,网罟的别名。纬萧:编织蒿草为席箔。《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
[23]异书:指《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志怪之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24]酒德:指酒。西晋刘伶爱酒而作有《酒德颂》。
[25]殆所谓二句:谓屏除名利之心乃至於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语出《庄子·天运》:“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屏焉。” 又,《庄子·则阳》:“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与:同欤。
[26]若干:一作“六十有三”。
[27]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某里,一作“柴桑里”。 [28]冥默福应:谓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沈寂不可知了。
[29]筭:即“算”。计较。
[30]谥典:谥法。古代帝王公卿死后,依其生前行事而给予称号的法则。愆,错。 [31]介立:特立独行。
[32]时:随时。遘:遇见。曷,何。
[33]若:这。
[34]韬:藏。洪族;大族。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为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名级:仕宦等级。
[35]至自非敦:出於自然而非勉力之为。
[36]然诺二句:汉代季布信守诺言,当时谚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7]絜:同“洁”。
[38]贞夷粹温:坚贞纯粹而平和。
[39]依世四句:谓依俗而行则为同流合污,违世而行则为标新立异,这两种行为,身有其一,必受人非议,皆不得默然置之。
[40]因心:顺应一己之心。
[41]世霸:指当世英雄。虚礼:虚心地以礼相待。州壤:谓州*官。推风:推重其风操。
[42]义养:出于真诚的侍养。怀邦:怀念乡国。
[43]秉彝:秉性。语出《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隘不恭:不拘忌,不轻慢。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柳下惠,鲁国大夫展禽,封邑柳下,谥惠,又称柳下惠,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与伯夷并以髙洁著称。孟子认为,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为人过於拘忌;展禽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虽然自洁不可玷污,但处世过於随便。
[44]爵同二句:《礼记·王制》:“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
[45]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三十斤。此处用为动词。
[46]长卿弃官: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武帝时召为郎。其仕宦,未尝肯参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事见《史记》卷一一七。
[47]稚宾自免:郇相,字稚宾,太原人,屡次因病辞官。见《汉书》卷七二。
[48]辩:同“辨”,分明。
[49]赋诗归来:指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归隐,赋《归去来兮辞》。
[50]独善:语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1]无适非心:《庄子·达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适,往。
[52]巘 (yǎn):山岩。葺:修盖。
[53]人否二句:谓人不堪其忧,渊明安之如命。语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孔子的弟子颜渊。
[54]隐约:潜藏。《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於
江湖之上而求食焉。”迁延:退却。
[55]道性:无欲之性。语出《淮南子·俶真训》髙诱注:“能虚其心,以生於道,道性无欲。”
[56]纠纆(mò):谓祸福倚伏,变化流转。贾谊《鹏鸟赋》:“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纠纆,三股线捻成的绳索,以喻纠结缠绕。
[57]孰云二句:《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引老子此言而发议论说:伯夷洁行而饿死,颜渊好学而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如何哉?”“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此即用司马迁意。
[58]谓天盖髙:《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髙,不敢不局。”言对神明鉴察的畏惧。諐:古“愆”字,过失。
[59]履信二句:《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作者对此经义提出质疑。
[60]中身:五十岁左右。《尚书·无逸》:“文王受命唯中身,厥享国五十年。”疢(chèn):病。痁(shān)疾:疟疾。
[61]恤:关心。
[62]傃、毕,皆指死亡。
[63]式:发语词,无意义。尊:同“遵”。遗占:临终的口嘱。
[64]赙(fù):赙赠。
[65]敛:为死者穿衣入棺。
[66]旋:随即,很快。窆(biǎn):棺木入土。
[67]阎:里巷。
[68]碍:不得行。
[69]卷舒:隐与仕。《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布:示。
[70]愀然:面容忧伤。中言:心中之言。
[71]速尤:招致谴责。迕:逆。蹷:跌倒。
[72]身才非实:谓身体、才华皆不足为实在。歇:停止。
[73]永:远。箴:谏劝。阙:不足。
[74]仁焉二句:应劭《风俗通· 正失》:“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谓人终有一死。
[75]黔娄:春秋时的隐者,参见《五柳先生传》注[9]。
[76]展禽:即柳下惠,参见注[43]。
[77]旌:表彰。加: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