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7: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8
地震(earthquake):即大地的振动。它是地球内部应变能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应力平衡状态突然改变,地壳断裂、错动或滑移,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震源: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产生地震波的区域称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与震源相对的地表一定范围称震中。震中位置可以用远处记录到的地震波推算,也可以根据地震后的灾害调查确定。
震中距: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表某处与震中的距离称震中距。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震源深度,可用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推算。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划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km)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震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1935年美国C.F.里克提出以仪器记录为基础的尺度,表示一个地震震级的大小,这个震级称里氏震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小于2.5级的地震,人不易感觉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级地震是“有感地震”,人们有不同程度感觉;5~7级地震是“破坏性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为大地震,常造成巨大的破坏。记录到的地球上最大地震为1960年5月21日智利8.9级特大地震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相差30多倍。可见,地震越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一次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到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烈度根据受震物体的反映、房屋建筑物破坏程度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的大小,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烈度大小与距震中的远近成反比,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反之烈度越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分为Ⅻ度,Ⅴ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地震波:震源处的岩层活动产生强烈震动时,会产生一种以很快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波,其中一部分传到地球表面,就是地震波。或解释为,由天然地震或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而产生的弹性振动波,在地球中由介质的质点依次向外围传播的形式。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震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是横波,与传播方向相一致的为纵波。纵波传播速度为 5~6km/s,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为 3~4km/s,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