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5: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6:12
一、首先解释一下何谓东南互保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主旨刚开始是“反清灭洋”,后来是“扶清灭洋”,对清*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对侵略者没变过。各国列强也对义和团深恶痛绝,*着清*剿灭义和团。
对于胆敢犯上作乱的义和团,慈禧最初的态度也是剿灭,但左剿右剿都剿不了,便改为招安。希望利用他们去对付洋人。和义和团比起来,洋人对清*的威胁无疑更大。
之后慈禧又知道了一件事,列强们认为心向西学的光绪帝更好打交道,有意让她还政于光绪,不由得大为光火,一不做二不休,于1900年6月21日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
战斗的主力就是义和团“刀*不入”的大师兄们。
对于慈禧这种不考虑后果的决定,不只汉族权臣反对,有点见识的满清贵族也是反对的,荣禄就曾说“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慈禧太后)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有他带头,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等人纷纷跟进,在盛宣怀的牵线、策划下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史称东南互保。
主要意思就一个,我们不奉朝廷的乱命,只要你们不来打我们,我们就不参战。
陕西巡抚端方(满清正白旗)、四川总督奎俊(满清正白旗)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亦是支持东南互保的。
(李鸿章)
慈禧宣战以及东南互保的结果,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千年古都遭受重创,百姓流离失所。并直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的积极意义,是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存了实力。
史学家雷颐的看法是:“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面大体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
(李鸿章)
二、早在东南互保之前,清朝对汉族权臣已经逐渐失去控制
东南互保,是汉族权臣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虽然还加了一层掩饰,说这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但实际上谁不知道这就是慈禧的意思?不奉诏,就等于是在和朝廷对抗。
事实上,大家已经做好了清廷灭亡的准备,连如何收拾残局都想好了,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主持大局,李鸿章的幕僚还奉命邀请孙中山先生去广州共商大事。
所以,东南互保的确意味着清朝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但这并不是一步就达成的,早在东南互保之前,曾国藩组建湘军*太平天国时,清廷对汉族权臣已经逐渐失控。
腐朽的满清,负担不起江山。早已腐化的八旗军,再也不能成国满清统治天下的威慑力量。军权意味着一切。
对于各位权臣的抗旨,慈禧是很恼火的,怎么可能不想追究?但她不敢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追究。不追究,还能维持表面上的朝廷,一旦撕破脸皮,权臣们公然反了,她又能如何?
而汉族权臣们最终没有反,也不是看在慈禧的面子上,更不是对清朝还有什么幻想,是因为谁都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谁都拿不出最有效的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6:12
慈禧自身都难保了!我们都知道,在东南互保之后,义和团面对列强的洋*洋炮不堪一击,清军也节节败退,八国联军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打到北京城下,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万般无奈之中,慈禧指定东南互保的精神领袖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东南督抚的“抗旨之罪”也就不了了之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6:13
事出有因,想出东南互保之计的人只是私下盘算,在慈禧那里肯定还是振振有词,保家卫国的,慈禧既然已毫发无损返回北京城,她以后还要仰仗他们,怎么会追究呢?汉人么,好好安抚,不怕控制不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6:13
不怕,因为她有制衡这些汉臣的手段,权力还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6:14
东南是清*的税收主要来源,为了避免战祸南移而采取的东南互保,实际上是保住了大清的经济命脉。这样看来,互保表面上是和慈禧对着干,实际对慈禧帮助很大。再说,晚清风雨飘摇,汉族地主有做大风险,但人家还是忠于大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