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7: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7:37
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
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
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
他们也容易做“爱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依恋的机会。一般家庭环境生活的婴儿和学步儿都有父母的照顾,因此一般都能与抚育者建立依恋关系。但要注意的是现今双职工家庭中,婴儿和学步儿很多由祖父母辈或保姆抚育,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些替代抚育者的频繁更换,则对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抚育的质量。通过录像技术观察记录和编码分析发现,“相互作用的调谐性”的交往模式能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的抚育方式区分开来。可形象地描绘为“情绪舞蹈emotional dance”,即*的情绪交往跟跳舞一样非常合拍,母亲对婴儿的信息很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对婴儿的照顾是亲切的、体贴的和周到的。
3、婴儿和学步儿的心理特点。抚育困难型的婴儿更可能发展为非安全型的依恋。研究表明,父母的抚育方式适合婴儿的气质特点,适合婴儿的需要,则带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婴儿都能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4、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对婴儿的态度、重大变故如父母实业、工作调动、婚姻危机和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等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影响依恋的质量。
文化也是影响因素,如德国的父母鼓励儿童独立性,导致回避型儿童比例(约35%)高于日本(约5%)和美国(约20%);而日本文化中婴儿很少有与母亲分离的经验,抗拒型的婴儿(约27%)则高于美国(约13%)和德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