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关圣帝君是谁给他封的?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7: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0:48
万历四十二年(1613)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背景:
明中叶起,关羽开始在科举考场频频“显灵”,有考前给举子开小灶讲《春秋》的,有托梦给考生漏题的,还有考场着火救学子的……种种神异,不一而足。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终于完全加入关羽崇拜的大军,也正因为儒家的加入,全民性的关羽崇拜终于确立。
万历十八年(1590年),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晋升为“帝”的臣子。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道士的游说下,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不知名姓的夫人被封为皇后,关平、关兴自然是王爷,连周仓都当上公爵。
扩展资料
与皇上的尊崇相对应,明朝的关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的烟火。其庙宇的范围,迅速扩张。当时凡是有府州县卫衙门的,必兴建官立的关庙,而民间的私祠,更是不可胜数!万历时有人作了一个统计,仅宛平县区区一县就有关庙51座。
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0:48
关羽的神话,从宋朝逐渐开始到明清时达到顶峰,是宗教,帝王,演义等多方势力花了好几百年时间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的资料有十几万字,以前就想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可惜一直因为手边没有扫描仪而作罢。现在看来,为了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谬误,我不得不舍身取义,埋首抄书了,呵呵~
先不谈宗教和演义对关羽的神话,只从帝王方面顺着年代抄点简单的,如果大家看了本篇后有兴趣,我再继续。
关羽在公元219年被杀,生前的最*位只到了前将军,俸禄不过“比二千石”。他死后的第一个封谥是孙权给的(很意外,也很可笑)----“忠义侯”;公元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壮”是“克乱不遂”的意思;“缪”同“穆”,是“执义布德”的意思)。在这以后的几百年里,关羽的名声仅在“万人敌”的层面上,是勇将们的参照物而已,并没有引起帝王们的注意。
唐代的帝王热衷于僧道,这时候已经故去的良臣猛将们比起天上的菩萨神仙来说,就差的远了。一直到了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隆基才开始建武庙。唐代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姜尚),以张良等名将十人为配享(称为十哲),祭祀的规格同孔庙等。十哲名单----右边依次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边依次: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从这个名单来看,怎么没有曹操?唐皇们是不是把他归纳入帝王级别去了?嘿嘿,但三国时期的只有诸葛亮----他的历史地位谁都认可......)这时候,远没有关羽的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老二的规格齐平---既然是规格齐平,太公望只有十哲,而孔夫子有七十二弟子,声势上差的太远了,不合适不合适!结果在唐德宗的建中三年(782年),根据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奏章,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史官们在皇帝老儿的*迫下,绞尽了脑汁,才拼凑了64个人跟在十哲后面!古代的良将象孙膑,廉颇,卫青,霍去病等人和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周瑜,邓艾等人终于能够侧身武庙。虽然关二哥可能觉得和周瑜邓艾等人站在一起,心里不爽,但好歹也成了配享者之一,也就罢了。这是关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正式亮相。
但是,纵观整个唐代,关羽在官方眼里还是无足轻重,这时候虽然在民间,全国都有关羽祠,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都和他一样,甚至连周瑜邓艾也有----当时有很多英雄人物被民间当成神来崇拜,关羽并没有脱颖而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有个官儿上奏,说祭祀武庙时,只有姜尚和十哲有吃的,孙膑等64人面前没有一点酒菜,请求给他们面前各设一豆一爵把享-----呵呵,原来关二哥他们是长期看别人吃,只能干吞口水的份呀,幸亏托这个官儿的福,肚皮才有了保障-----由此看出,关羽当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
唐朝三百年二十几个皇帝,没有一个给关二哥封谥,如果他们在泉下得知后世关羽是如此的红火,不知会有什么想法,嘿嘿
难怪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也想不通:“鬼神之享受庙祭血食,它的盛与衰,长久与暂时,也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意料。凡是人死后能成为神的,大概死后的几百年里,则灵著显赫,时间长了就渐渐废弃了,唯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都没有凐圮。”
北宋初年,关羽仍然不走运,宋朝皇帝曾以“为仇国所擒”为名,一度把他老人家请出了武庙的配享队伍(凄惨哪,二哥他走出武庙的凄惶场景可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啊)。北宋中叶以后,在佛道二教把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之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了红脸关公,于是,敕封开始了。
徽宗第一个发现了关公,他觉得有勇力又讲义气忠心的关老二,实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工具,于是在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二哥从侯爵进到了公爵,可喜可贺!
第二年(1103年),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的身份,封关羽做了“崇宁真君”----这个封号使关羽在道教正式的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大观二年(1108年),他又提拔关羽做了“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在金兵南下的危机中,这个皇帝有改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可惜一直到他和他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抓走,关二哥都没有为这个提拔他的大恩人有所表示。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在建炎二年(1128年),封谥关羽为“壮穆义勇王”,想借重关羽的义勇来激励士气,对抗金兵。
宋代最后一个封谥关羽的皇帝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孝宗加封关羽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得,把他几个先帝的封号全归纳了一遍)。而且,还在诏书里把关羽大大的吹捧了一番:“......”
既然有了名分地位,那么配套设施也应当跟上:就是关庙的建设。
宋代最初没有关羽庙的(唐和唐以前有关羽祠,但祠实在无法同庙相提并论),关羽仍然只能呆在太公望武庙黑黑的角落里。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诏修武成王庙,赵匡胤从庙里开除了杀人魔王白起,让其他人等一切照旧。到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就不一样了:这时候的赵佶可真好说话,不仅把白起请回了庙里,还把一向冷门的李广也封为“怀柔伯”,当然,关羽的“武安王”就不消多说了。于是,与太公望并列为王的关羽就从武成王庙里独立了出来,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坐到了属于自己的庙堂之上----真是大大的扬眉吐气啊。从上面可以看出,关羽在赵佶上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貌不出众。而后来拜道君皇帝赵佶之赐,才开始显山露水,有了王的头衔。但认真去分析,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被统治阶级简单的利用一下罢了,就拿赵佶来说,他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神祗?道教的神仙多如牛毛,最高的是“三清”,后面是“三天君”“五老君”等等,再后面还有大量的神仙集团。“真君”的头衔在其中,实在排不上号-----其神话的程度还不过分。这时候官方和民间的评价也逐渐开始集中在“忠义”方面,老百姓对他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关庙的建设上),也并不十分热烈。所以只能这么说:“关羽的神话是从宋代中叶开始的”。
到了元代,蒙古人觉得关羽既然被佛教尊为“伽蓝*”,而且被宋朝推重,也应当好好利用一下。于是,忽必烈封关羽为“蓝坛之神”,以官方的名义将关羽,神权,佛教结合起来。
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加晋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显灵”二字很重要呀,等于正式把关羽作为*的偶像推向的社会,以忠义武勇来约束子民。
于是乎,全国大建关庙,据各个方志记载,几乎在元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关庙的兴建,有“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说法,建庙的人也很复杂,有*,有百姓,更有道士之流。在官府的提倡之下,对关羽的祭祀活动日渐频繁,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逐渐的深入民心了(关于元代祭祀关羽仪式的隆重程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元人郝经的《重建庙祀》,里面描写的很具体详尽。)
在元代皇帝的推动下,关羽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高涨,可是后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似乎对忠义双全的关羽没有什么好感,他在位期间,不仅没有对关二哥加官进爵,反而剥夺了宋元两代的封号,让关羽官复原职,回到了“汉寿亭侯”的最初爵位。更可笑的是,他不知道“汉寿”是地名,省略了“汉”字,只让关公回到了“寿亭侯”这样一个让人不知所云的位置上。下面的官儿明知道错了,却不敢纠正皇帝的错误,让这个错误沿袭了一百多年。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后来的几个皇帝也一样,对关羽不感冒,其中只有世宗在嘉靖十年(1531年)订正了他祖宗朱元璋的错误,让关羽仍官“汉将军汉寿亭侯”。
种不受重视的局面,到了神宗皇帝时,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万历十年(1582年),关羽第一次被封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更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完了,造神运动开始就谁也阻挡不了了)
虽然元朝就有人称关羽为“帝”,但那毕竟不是官方的记载。而在这里,关二哥进入“帝”的行列,位居人神之首了!不仅如此,这位万历皇帝还为关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省略细节上千字)。关羽的夫人封后,儿子封王,就连扛大刀的周仓,也封了个“威灵惠勇公”-----简直是“一人得道,鸡犬*”的最佳诠释!(嘿嘿,徐晃曹仁吕蒙陆逊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到关二哥手下抢个洗马之类的活儿干,否则,这时候起码也能捞个公爵当当.....)
与皇上的尊崇相对应,明朝的关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的烟火。其庙宇的范围,迅速扩张。当时凡是有府州县卫衙门的,必兴建官立的关庙,而民间的私祠,更是不可胜数!万历时有人作了一个统计,仅宛平县区区一县就有关庙51座(哗~~)
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相比而言,文庙的孔子就差关二哥太远了。徐渭就说过:祠孔子者,止于郡县,关羽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祭祀关庙时,即使妇女儿童也无不欢呼踊跃,唯恐落后,而祭祀孔子时,就没那么热闹了。
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羽呢?答案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
在明代,关羽的地位超过了一般鬼神,也超过了孔子,能够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当的崇高的了,可与清代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
清朝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地位不仅仅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的历朝皇帝,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的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你们晕不晕啊?)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清*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满人,属于异族人统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们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结果,关羽再次闪亮登场!
官府的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也算今古奇观了!于是乎,有确切记载关二爷显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为,谁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头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
其中更有极端的例子:乾隆皇帝为了“捧”关羽,不息篡改历史!他觉得陈寿对关羽实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录《四库全书》的时候,把《三国志》中所有有关关羽的谥号,统统改为“忠义”。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外有列强窥视,内有百姓造反,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更是把关羽抱的紧紧的,嘉庆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关羽的神灵来帮他平乱。好像后来道光皇帝也受了关羽的恩惠,有关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褒扬关羽显灵打垮乱军的记载。
咸丰,同治以后,农民起义的狂飚席卷全国,这时的关羽也更加威风,更加忙碌,不停的出来帮清廷鞑子收拾乱局(当统治者的工具可真累)......
关庙的香火在清朝当然绝顶的鼎盛:“凡有人烟处,一片褒扬声”。关庙的*琉璃瓦顶,只有宫殿,帝王寝殿,佛殿,孔庙大殿才能够使用,可见其规格之高。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宁宫祭神”,都少不了关羽一份。咸丰年间,更把关羽的祭祀列入了国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与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同),以太宰(祭祖的最高规格)的规格祭祀。
一位中华几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将,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关羽,生前虽曾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可是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声名不显,唯独关羽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呢?我看佛道,帝王,演义虽各有企图,但他们共同相中的,是关羽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所以,在古人看来,忠臣良将虽多,但能够集“忠,义,勇,壮”的却是独此关羽一家,别无分号。这样,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了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关二哥灿烂的形象。
其他的不说,从上面分析的来看,在现代的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的努力去还关羽本来的面目,都将是白费力气的,哈哈....
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相比而言,文庙的孔子就差关二哥太远了。徐渭就说过:祠孔子者,止于郡县,关羽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祭祀关庙时,即使妇女儿童也无不欢呼踊跃,唯恐落后,而祭祀孔子时,就没那么热闹了。
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羽呢?答案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
在明代,关羽的地位超过了一般鬼神,也超过了孔子,能够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当的崇高的了,可与清代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
清朝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地位不仅仅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的历朝皇帝,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的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你们晕不晕啊?)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清*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满人,属于异族人统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们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结果,关羽再次闪亮登场!
官府的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也算今古奇观了!于是乎,有确切记载关二爷显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为,谁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头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
其中更有极端的例子:乾隆皇帝为了“捧”关羽,不息篡改历史!他觉得陈寿对关羽实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录《四库全书》的时候,把《三国志》中所有有关关羽的谥号,统统改为“忠义”。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外有列强窥视,内有百姓造反,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更是把关羽抱的紧紧的,嘉庆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关羽的神灵来帮他平乱。好像后来道光皇帝也受了关羽的恩惠,有关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褒扬关羽显灵打垮乱军的记载。
咸丰,同治以后,农民起义的狂飚席卷全国,这时的关羽也更加威风,更加忙碌,不停的出来帮清廷鞑子收拾乱局(当统治者的工具可真累)......
关庙的香火在清朝当然绝顶的鼎盛:“凡有人烟处,一片褒扬声”。关庙的*琉璃瓦顶,只有宫殿,帝王寝殿,佛殿,孔庙大殿才能够使用,可见其规格之高。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宁宫祭神”,都少不了关羽一份。咸丰年间,更把关羽的祭祀列入了国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与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同),以太宰(祭祖的最高规格)的规格祭祀。
一位中华几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将,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关羽,生前虽曾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可是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声名不显,唯独关羽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呢?我看佛道,帝王,演义虽各有企图,但他们共同相中的,是关羽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所以,在古人看来,忠臣良将虽多,但能够集“忠,义,勇,壮”的却是独此关羽一家,别无分号。这样,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了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关二哥灿烂的形象。
其他的不说,从上面分析的来看,在现代的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的努力去还关羽本来的面目,都将是白费力气的,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0:49
一共有三次封为关圣帝君 ,依次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0:49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被封为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0:50
关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圣」。
汉后主(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侯」;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公为「忠惠公」;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进封关公为「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1108年)复封关公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关公庙;
明宪宗敕令重建关公庙;
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后敕赐解州关帝庙为「英烈庙」;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阳关帝庙为关公金身加衣饰,任陆秀夫、张世杰为关公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灵佑」;
清康熙时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亲临关公故乡解州拜灵题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 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题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显」二字,咸丰年间,再加封「精诚」二字,旋又加上「绥靖」二字,亚御书「万世人极」匾额,同治加封「翊赞」二字,光绪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关公全*达26字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并勒全国府县建庙,春秋虔诚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