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16: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07
①《司马法》:古代兵书,现仅存一卷五篇。
②《易》曰:引自《易经·萃卦》。
③徐偃王:相传为周穆王时徐国的国君,以仁义治国,江淮诸侯顺从他的大约有三十六国。楚文王进攻徐国,偃王爱民而不战,终为楚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安徽泗水县北。
④《易》曰:引自《易经·系辞》。
⑤虽:即使
⑥除:去掉
⑦制:治理
⑧废:放弃
因此英明的大王治理国家,不随意动兵,不放弃武备。《易经》说:“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因此身体可以得到平安,国家可以得到保全。”古人讲“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忘战必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尽管今天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国虽大,好战必亡:一个国家 无论再怎么强大,如果不断的进行战争 也会灭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虽然安定了 但要居安思危,不然 安逸享乐 就会出现危机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高手解释解释?国家即使很大,如果好战,则必亡。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则必然危险。解释如下:战争打的是国力、财力、人力等综合国力,好战就会不断消耗国家实力,必然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甚至生灵涂炭,引起社会动荡,长久来看,各种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一个国家在安定中发展,这是好...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译文军事行动需谨慎,否则威严尽失;武器不可弃置,否则易招致侵犯。历史的教训深刻,如吴王夫差的骄兵必败,偃王忽视武备导致国破家亡。因此,明君治国,讲究兵不轻出,武备不可废弛。《易经》强调,“存不忘亡,方能保身安邦。”这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之道。从古至今,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哪句话最能表达文中主要的意思忘战必危最能表达文中主要的意思。忘战必危,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g zhàn bì wēi,意思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出自《司马法·仁本》。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注释综上,"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警世之言,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保持警惕,都应谨慎对待军事与和平的转换,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除战"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积极的防御和准备,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制战",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废"则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智慧的领导者应懂得...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治国之道;仁者无敌的字词翻译...两只猛虎相互争斗,必然有一只会(因落下风而)受伤;(同理,)喜欢到处打仗,则必然招致灭亡;而忘记(防御,一点)打仗(准备都不做),则必然会招来危险。(要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最有效的是“仁政”。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意思是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出自穰苴的《司马法》,意思是国家虽然强大,但是喜欢无端挑起战争,那么国家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和平安定,如果忘记战争的准备,必然会出现危机。该书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战争的经验教训,认为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自食苦果,而苟且偷安、...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1、“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最早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 《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2、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3、战:战备;危:危险,危机。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原文《易经》中提到:‘时刻铭记存亡之理,个人与国家才能长保安宁。’历史上教训深刻,夫差的骄兵必败与偃王的无防皆成反例。国家的稳定与安全,需要君臣上下共同维护,保持适度的军事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避免好战带来的灾难,以及忘战带来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