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袒右衽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8: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8:50
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
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虽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
出处
《论语·宪问》:“被发左衽”
《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 昆邪 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唐颜师古注:“右衽,从中国化也。”
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清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 "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 "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说文解字》: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08:50
现代人穿的上衣,绝大多数是对襟的,就是左右两片衣襟在胸膛中间对齐,用搭袢、纽扣、拉链之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人却主要穿大襟的上衣。所谓大襟,就是有一片或左或右的衣襟特别宽大,盖住另一片衣襟,一直延伸到胳肢窝下。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今天这么多系结衣襟的材料,比如各种纽扣,尼龙扣袢等等。
上古以兽皮为衣,两襟相互重叠以绳扎住,这是最古老的衣服.后来,发明了衣带, 两襟上有带子,相互重叠后,把带子系上,衣服就穿好了.
为什么古代有人穿衣领口向右?其实道理很简单: 领口向右就在右侧系衣带, 领口向左就在左侧系衣带,想来除了左撇子,大多数人都习惯在右侧系衣带,于是很自然地就穿成了领口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