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种说法:铁鞭可当百万兵,铁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0: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4:45
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短柄钝击武器,多为铜铁所制,其装具和外观与刀剑大体相仿,但鞭身(即鞭的打击部位)是一根细长的棍棒,而非和刀剑一样的利刃。
鞭身多为铜铁所制,也有使用硬木制作的。其截面有圆形、八角形、六角形等形状,以圆形居多。
鞭大多铸有节,这样可以增大它的打击力。这种有节的鞭外观与竹竿类似,因此俗称竹节鞭,无节的鞭则被称为素鞭。部分鞭为了增大威力,还会在鞭身上加装其他部件。
▲军事博物馆藏明代铁鞭
铁鞭能当百万兵
鞭的护手有铁盘状和珠状两种,其中铁盘护手的外观与刀镡相似。
多数鞭为一体铸成,鞭身、护手、柄、柄首四者相连,共同组成一根金属短棍,也有部分鞭的护手等部件为单独安装。鞭的柄部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以两片木材夹住铁柄,和刀剑的装柄方式类似;一种则较为简单,直接在铁柄外缠绳即可。
▲内蒙古博物院藏清代铁鞭
和鞭同时存在的还有锏,两者同属短柄钝器,用途和外观都比较类似,区别主要在于打击部位的形制。
锏的截面有三角形、正方形、八角形等,大多没有节,侧面多有凹陷;鞭的截面有正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大多有节。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铁锏
鞭锏区分标准,即:三棱或侧面有凹陷的一定是锏,截面为圆形的一定是鞭。不过,并没有一个绝对性的标准可以把鞭和锏区分开,如八棱铁锏和八棱素鞭名虽不同,实为一物,四棱铁鞭和竹节锏同理。
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无法区分鞭锏,从实际情况来看,鞭中的大宗是圆身有节鞭,锏中的大宗是三棱凹面锏和四棱凹面锏,两者泾渭分明,绝无混淆可能。
▲内蒙古博物院藏明代龙纹铁鞭
北宋时期,由于军队的披甲率高,因此利于破甲的鞭锏类武器很受欢迎,武经总要中录有铁鞭的插图,这也是现存最早的关于铁鞭的图像。
当时不少将领都曾使用铁鞭作战。如北宋时期的将领王珪便善用铁鞭和铁杵,人称王铁鞭。
康定二年,宋廷任命任福领军和西夏作战,时任泾州都监的王珪也归任福节制。行军时,任福和先锋桑怿率轻骑于前,朱观和武英领军随后。二月十三日,任福和西夏军遭遇,开战后不久,西夏军便丢下大批物资溃退。桑怿见状率兵追击,任福本人率军于后接应。宋军一路未受激烈抵抗,但追击改变了原有的行军计划。黄昏时刻,任福和桑怿在好水川汇合。而朱观、武英所部则驻扎在笼洛川。
▲西夏王陵遗址
双方约定次日合兵进攻西夏军,但双方尚未汇合,便各自被西夏军包围,任福所部宋军不及列阵,最终被西夏军全歼,任福和桑怿均战死阵中。
西夏军歼灭任福后,合军攻击剩下的宋军,王珪得知消息,便率军来援,见敌军势大,王珪亲自持铁鞭冲阵,连杀数十人,铁鞭都被打弯。由于敌众我寡,王珪始终未能与任福汇合,回营后,伤重不治而死。
最终,宋军大败,仅有少数军队成功撤退。
宋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同样常用铁鞭,如辽代的雕塑上也有手持铁鞭的武士形象,包括上文中宋军的敌人西夏军队,也不乏使用铁鞭的将领。宝元元年,宋军与西夏作战,西夏军将领“举鞭挥骑,自山四出合击”。明代的军队也常用鞭锏,武备要略中说,骑兵作战讲究快马轻刀,但如果遇到身披重甲的敌人,就要使用鞭锏才能破甲,当时的重型铁鞭双手使用,长四尺九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膂力量身定做,重量一般在十余斤到二十斤。
▲观复博物馆藏明代铁鞭
从武备要略收录的鞭法插图来看,铁鞭的使用方法与双手刀剑相似。明代何良臣所著的阵纪中说过,当时的鞭有有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等类型,这些鞭各有区别,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
在当时,随着火器的普及,还出现了一种带有热兵器属性的铁鞭,俗称雷火鞭。这种鞭的主体为一根铁管,可以填装火药和铁弹,相当于一杆特殊造型的火门*,使用者遇到敌人时,可以先施放铁弹,然后再手持铁鞭进行格斗。
▲徐州博物馆藏明代雷火鞭
到了清代,铁鞭仍然在军中有一席之地,清军的精锐部队锐健营,便装备有铁鞭。从皇朝礼器图式中看,清代绿营兵的装备五花八门,但八旗军队的武器只有寥寥数种,且都是造型简单的实战武器,锐健营作为清军的精锐,仍然没有放弃铁鞭,可见这种武器自有其独到之处。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