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7: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2:30
刘据七岁那年被立为太子,再大一些,汉武帝亲自为他挑选了老师学习《公羊春秋》,是一部富有微言大义的*教本。刘据*时,汉武帝还特意为他建造了博望苑,不干涉太子的爱好,也不*他结交宾客。这种纵容的宠爱,造成太子与一些非主流人士经常往来,还私自学习了《谷梁春秋》,是一本颇具温情的*读物。后世的人往往就此指责汉武帝没有做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管教儿子的责任,导致太子与“异端”亲近,间接诱发了巫蛊之祸,造成太子遭难。
从刘据出生一直到刘据*,汉武帝对这个大儿子一直宠爱有加。公元前91年夏天的巫蛊风起,一朝太子突然之间非正常死亡,给汉武帝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太子刘据从树林茂密的上林苑逃走后,一个睿智的老人,壶关县城一个三老小官在一些同情太子的大臣运作下给汉武帝写了一封陈情书,他在书信中说到:父慈母爱,子孙孝顺,这样和谐美满地生活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父亲没有做父亲的样子,儿子没有做儿子的样子,父亲和儿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彼此互不信任,那么这是两个人的问题。太子是一朝之本,将来可是要继承江山大业的。他江充只不过普通人,因为皇上您的恩典才担以大任。现在倒好,江充这家伙陷害太子,还不让太子给您请安问好,巫蛊事起,太子担心江充借公事发私愤,起兵抓捕江充。儿子偷用老子的士兵来消灭江充保护自己,这本来就很合情合理嘛,太子没有邪心啊。况且江充这个人以前也很坏,导致赵国父子相杀,是尽人皆知的。现在太子逃亡在外,皇上您也有失察的责任,您呀不要再听信小人陷害太子的话了。放宽心,把太子找回来,不能让一国之本长期流散在外。如果能让皇上您回心转意,我这把老骨头也算死而无憾了!
平心而论,壶关三老的话是很公允的,这大概代表了当时朝廷里相当一批*的声音。看完壶关三老的陈情书,“天子感寤”,汉武帝在整个巫蛊之祸中第一次表露出感叹、感怀的迹象。大概汉武帝在太子逃走后也有认真地思考,这场行动到底值不值?太子为什么冲动发兵?太子归来后如果处置?事情怎么到了如此地步?家人父子竟以刀光相见,不得不令人感叹
然而,随着太子的自杀,武帝精神陷入消沉,太子反对者们却欣喜若狂,纷纷投入到了皇位争夺战中。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钩弋夫人子刘弗陵麾下各有一帮大臣豪强附庸,不过汉武帝对于已经成年的燕王与广陵王似乎很看不上,一直没考虑将他们作为皇位继承人。
而昌邑王与刘弗陵成了汉武帝的稳固国本的重要人选。昌邑王之母李夫人,还有他的弟弟李广利,汉武帝的侄子、李广利的儿女亲家、丞相刘屈氂,毫无疑问要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昌邑王刘髆努力一把,让他做太子!只不过,太子自杀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0年夏天六月,李广利、刘屈氂二家也查出巫蛊案件,牵连之人几乎都被杀死,昌邑王刘髆也神秘地生病而死亡。
刘屈氂被杀后不久,田千秋,一个管理刘邦墓园的郎官,趁机为卫太子申诉冤情,期待汉武帝对巫蛊事件有所转变。田千秋对汉武帝说:“儿子擅自征发老子的军队,按照我朝法律应该以笞刑(打板子)论处;但是皇上您错信奸臣杀了儿子,该当何罪啊!这话可不是我要说的,是小臣我梦到一个白头发的老头让我对皇上您说的哈!”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汉武帝已经意识到卫太子当初正是因为恐慌、害怕被别人陷害而不能自明才选择起兵,尤其是刚刚处理完刘屈氂集团,这也让汉武帝意识到卫太子起兵也夹杂着嗣君之争,很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汉武帝和卫太子都受到了蒙蔽,酿成了太子自杀的悲剧后果。所以汉武帝再听田千秋这么一说,心里很不是滋味,“乃大感寤”,这是巫蛊之祸中,汉武帝第二次感叹、感悟,也是汉武帝深刻意识到这场灾难的一次感悟。
汉武帝看到奏书后,立即召见田千秋。看到高大俊秀的田千秋,老年汉武帝很是高兴,对着田千秋说了一番旷古清奇的名言:“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¼¼”(《汉书》卷66《田千秋传》)其实说起来,田千秋说的话,壶关三老早在一年前太子没自杀前就已经讲过了。不过,汉武帝仍然觉得这个田千秋说破了他的心事,汉武帝对田千秋说,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些事儿,是旁人难以说清楚的,只有你明白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是高祖派你来开导我的啊。
其实,田千秋说的话只不过是给了汉武帝一个台阶而已,他在汉武帝明白整个事态发展后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逢其时地说了出来,迎合了汉武帝悔过、怀念的心理。但谁也不能认定武帝就是假惺惺地做做样子,这“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几个字道出了中国古代传统家人父子难以言说的微妙关系,父亲象征着权威、秩序,往往扮演着严父的角色,那种威严从幼年时期既深深影响着作为后代的儿辈。父子之间的关系在幼年时期往往还能维持温情脉脉,一旦儿辈羽翼渐丰、长大*,父子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儿辈对权威、压抑的反抗都会加剧父子之间难以言说地紧张关系。希腊童话中,俄狄浦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这种弑父恋母的情结被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对父亲的嫉妒、恐惧,以及转而对父亲的反抗与仇视。
汉武帝29岁接近而立才有皇太子,幼年、童年、少年、成年之初的卫太子都受到了汉武帝关怀与宠爱。然而逐渐*的卫太子,开始出现一些与父亲不一致的性格特征、*取向,使汉武帝觉得气质不像自己(“不类己”),矛盾由此渐生,这也是史书中最隐晦的地方,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史籍中再没有卫太子的活动记载。父子互不信任、沟通不畅引起朝中别有用心的势力集团的警觉,慢慢地向卫太子发起了一浪比一浪高地*谗害,终于在征和年间集中爆发。当久病缠身、相信巫蛊害己、江充佞权、太子匆忙起事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汉武帝也无法理性地通盘考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朝着不可预计的方向发展。太子自杀以后,新上任的丞相刘屈氂、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为首的拥戴昌邑王刘髆的势力也用巫蛊诅咒自己早死,才让汉武帝彻底明白,晚年自己听信谗言、疏远太子致使父子关系僵化、沟通不畅,被小人利用,导致国本丧失,引发朝局震荡。如此以来,汉武帝对自己的过失应该是有着清醒地认知,当思念、悔恨、愤怒齐聚在这个年近古稀地老年*强人身上,“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饱含了多少思量和情绪!
汉武帝“大感寤”后不久,就将江充全族、北地太守全族杀死,烧死了苏文,这些都是卫太子遭难时的有功之臣,不仅如此,还建造了思子宫、归来望思台凭吊太子。不过,汉武帝毕竟是帝国的掌舵者,他虽然有悔过之举,但并未亲口承认在巫蛊之祸中自己存在重大过错,也没有给卫太子公开平反。正因此辛德勇先生说上述追悔太子的措施只不过是装点、掩盖自己尴尬行径的门面事罢了。此语不错,汉武帝毕竟没有为太子作最重要的*平反,但“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的话和上述行动也表明汉武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引发的太子遇难,他不是没有勇气承认过失,而是环境*迫他不能承认错误,因为比起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卫太子正名更重要的是先确立自己的皇位继承者,毕竟年届70的汉武帝身体已经垂垂老矣,江山身后事,正是他要即刻考虑的。
汉武帝经过卫太子巫蛊案件、刘屈氂巫蛊案件看清朝野局势后,可选择的皇子也就只剩下燕王刘旦、赵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刘旦早已成年,且好游侠,做事鲁莽,汉武帝很不喜欢,那么继承人只有刘弗陵可供选择了。皇位争来争去,到最后落到了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头上,有学者就认为是赵钩弋夫人这一派全程幕后策划了巫蛊之祸,以此来树立刘弗陵为新君。从历史进程看,这种推测有道理,赵钩弋夫人为首的势力从中肯定少不了到处运作,但从*事态发展来看,确立刘弗陵为新的继承人应该是汉武帝综合考量的结果,比如说,他在消灭刘屈氂为首的李氏势力之后不到一年,就公开声称刘弗陵与自己气质颇为相符(“类己”)。
汉武帝垂死之际,方士谏言说,长安城监狱里有一股神秘的天子气。汉武帝立即派人前去,下令不分罪责轻重一律处死。汉武帝并不知道皇曾孙刘病已就在其中,等来人到达搜查时,当时负责管理监狱的丙吉以皇曾孙在此拒绝开门。汉武帝听到后“亦寤,曰‘天使之也’”(《汉书》卷74《丙吉传》),这是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第三次发出感叹、感悟。汉武帝听到皇曾孙被暗中保护,本来升起的杀机一下子破灭了,发出了这是上天旨意的感叹!不仅豁免了刘病已,还因此大赦天下。这样的感悟未必是汉武帝对巫蛊之祸的全盘感悟,倒像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无奈,甚至带有一了百了,不计身后江山社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