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17:1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1:26
1、鬼与神的合称。
《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孔颖达疏:“鬼神得其飨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飨食也。”《史记·孝武本纪》:“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唐 韩愈《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
《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张守节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
《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贶矣,何蜀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
《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韩康伯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王充《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程颐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6、中医致病因素之一。
中医情志病病因之一,即鬼神邪气。明确提出“鬼神”邪气者是清·莫枚士《研经言》,说道:“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
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活动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正气不足,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等,即徐大椿所说“神气虚则受鬼”。若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祸祟邪气或鬼神亡灵附体。祸祟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痴癫发狂等似“鬼神”缠身,或以死人的口气说话,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又,《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丹波元简《素问识》:“《史记·扁鹊》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1:27
有的。天上地下到处都有鬼神。佛经《长阿含经》卷第二十,就有佛陀亲口说出话:“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就是说,一切人所居住的房屋宅舍,都有鬼神,没有空闲的地方,只不过鬼神和我们的能量不一样,时空、能量、状态不一样,我们人类由于障碍重、业障重,看不到它们而已。你就当自己和玻璃缸里的金鱼在一起,也许会看得见,但肯定不会在一起,除非打破了玻璃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