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1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23:29
泰山自然奇观,及一九二四年泰戈尔访华前夕,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请,为《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所写的应命之作。《泰山日出》原刊一九二三年九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为徐志摩关于泰山日出时的回忆,也是其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原文
泰山日出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 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 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 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 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 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赏析
有才华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点不一样,那怕是应命而作,那怕是匆促成章,也总会显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来。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
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 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 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 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 里了…… 这里的想象和构图都是不同凡响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 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欢迎泰戈尔来华只在结尾提到。诗人的潇洒,诗人的才华都体现 在这里:徐志摩并不把为泰戈尔来华写颂词的大事,当作一项精神负担,照样游山玩水, 乐而忘返。他不想为文苦吟,而是兴之所至,全凭灵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经验感受调动 起来,融入一种更有意味和张力的艺术创造,即使偷懒取巧,也表现出偷懒取巧的才气, 不失基本的艺术魅力和奇思妙笔。正因为此,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颂词要 高明十倍。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笔笔紧扣泰山日出的奇伟景观,却又每笔都蕴含着欢迎泰 戈尔的情思与赞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独特的个人经验与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别是前 面长风散发的祷祝巨人的描写,以及临结尾时写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叫人产生 许多想象和联想,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才情和创造性。 然而,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诗人的才气也未能遮掩艺术上的粗糙。首先是这篇 文章的文体感不强,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笔,是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而后面的 文字语气则明显是散文诗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这两种文笔虽然各自都很美, 但放在一起则很不和谐。本来,传统的、经验的文体感不强也不要紧,伟大的作家往往 是新文体的创造家,只要自成一体,具有自身气脉、神韵的贯通和完整性。艺术创格是
好事。但问题在于这篇《泰山日出》恰恰气韵上前后不够贯通,没有浑融境界,不能自 成一格。艺术创造毕竟不是一种可以矜才使气的工作,它需要的不仅是才华,还有全神 贯注的精神投入和艰苦的艺术经营。完美的作品,总是才华与自觉艺术经营的平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23:29
呵呵,和其他地方的日出一样,主要还是山色和爬山的感受,再就是站在山顶吹风的感受。没日出的时候,云海也很壮观!!!那种感觉像在梦里,呵呵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23:30
怎么描述都是没用的,还是要自己去看,几千人在山顶上看到天边出现一点亮光时候忘乎所以的欢呼,看到红色的圆饼从云中露出一个小边儿的屏声静气再到它一下子跳出云海的惊叹,不看不知道泰山日出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