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4: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2:27
皇太极猝死后,虽然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确立*人,但是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战功显赫,同时还得到八旗中两黄旗、两红旗、两蓝旗一共六个旗的支持。特别是两黄旗,鳌拜等皇太极最忠臣的将领们,还带着刀冲到大殿上,明确表示,如果皇位不传给皇太极的儿子们,他们就要拼命。由此可见,豪格所得到的拥护和支持有多大。
然而,获得了这样巨大的拥护和支持,豪格最后却成了一个完全的失败者,不但没有获得皇位,甚至连辅政大臣的位置也没有得到。最后辅政大臣落在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身上,没有豪格什么事。更为悲惨的是,等到大家拥戴了9岁的福临为皇帝,而多尔衮掌权以后,立刻就开始收拾豪格。最终,豪格被关进了狱中,很快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狱中。
那么,明明豪格有一手好牌,为什么最终却一无所有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豪格不作为。豪格在竞争皇位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确实手中拿了一手好牌。但是豪格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不作为。他根本就没有为他当皇帝,做过什么样的努力。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最初两黄旗、两红旗、两蓝旗的绝大多数人,确实都是支持豪格的。
连两红旗的旗主代善(皇太极的哥哥)也都讲出了“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样的话。而且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说豪格当皇帝是最合适的。两黄旗中,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锡翰、巩阿岱、谭泰、塔瞻等等大臣,也都相继造访肃亲王府,表示要拥立豪格。但是,后来的形势似乎就发生了改变。
根据历史记载,后来两黄旗的那些大臣们手里提着宝剑进大殿的时候,虽然也在和多尔衮抗争,但是他们所说的话,已经有变化了。他们说,先帝对我们恩比天大,若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表示,不一定就是非要立豪格为继承人不可。只要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豪格显然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了。正因为豪格不是第一选择,因此最终多尔衮才提出了立福临为皇帝的方案。而当这个方案提出来以后,两黄旗显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立皇太极的儿子为继承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两红旗的代善,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来代善就没有什么主见,代善的家庭,也搞得一团糟,同时他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所以他也不再有意见。
作为镶蓝旗旗主的济尔哈朗,因为当了辅政大臣,而且是作为第一顺位的辅政大臣,多尔衮只是第二顺位,因此他也没有意见。剩下的就是正蓝旗的旗主豪格,他当然是不满的。但是他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说到了豪格没有努力去竞争这一点了。确实豪格本来很有实力。但是,当大家努力推荐他的时候,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豪格说自己“德小福薄,难担此重任,还请诸王另选贤德,以继大位”。
豪格当时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并不完全怪豪格,因为在整个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中,有这样的传统。若是被别人推荐为大汗,肯定要表示谦虚。比如,当年窝阔台继位的时候,拖雷和铁木哥把他扶上大汗宝座,但是他又走了下来。当时他口中说的就是这样的话。后来拖雷和铁木哥又把他扶了上去,他又一次说了这样的话。连续干了三次,最终窝阔台才在宝座上坐下来了。
不过,豪格不清醒的是,窝阔台那样做,是因为他当大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论他谦虚多少次,最终肯定他还是大汗。但豪格完全不一样,他的皇位完全没有确定。他那样说,又不主动招揽众大臣。那么,众大臣心里是没底的。万一豪格说的是真话呢?大家都把宝押在他身上,他最终不想当皇帝,或者他因为不太情愿无法与多尔衮抗衡,那么大家不是一场空吗?
所以大家之所以态度发生转变,转而寻求“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与豪格的表态是有莫大关系的。豪格不努力,但是别人努力起来了,这就是孝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应该说,两黄旗的大臣寻求“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这样的条件,孝庄肯定在暗中是做了工作的。
而且,由于孝庄与多尔衮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方案,正是她积极地推动多尔衮提出来的。包括把多尔衮放在第二辅政大臣的位置上,把济尔哈朗放在第一辅政大臣的位置上,应该都是多尔衮和孝庄商量的结果。此消彼长,豪格最终怎么可能获得皇位呢!(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2:28
皇太极死的太突然了,由于没有定下*人,所以导致了身为长子的豪格以及身为弟弟的多尔衮开始争斗了,双方谁也不服谁,如果从结果看,也不是豪格斗不过多尔衮,只能说两人都妥协了,才让福临登基为帝了。可是关键在于之后多尔衮担任了摄政王,最终除掉了豪格,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豪格斗不过多尔衮。
满清并没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甚至*的也并非就一定是儿子。所以我们不能从中原王朝的经验认为,理应是长子豪格*,因为没有,那么他就没有斗过多尔衮。
豪格这个人没有说的,军功是有的,虽然不如多尔衮,但也差不到哪里去。他自己掌握着正蓝旗,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也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
然而,多尔衮也不差,多尔衮和两白旗的*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基的重臣也大有人在。
要说谁当皇帝,都不影响什么,个人能力都很突出。可是双方争执不下,只能妥协了,可这个妥协的方向并没有变,仍然是皇太极的儿子*了,只不过坚决不是能是豪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豪格是处于被动局面的,但是这并不能说豪格就斗不过多尔衮。
关键在于之后的事,豪格没有什么*头脑。表面上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双方是势均力敌。可仔细一看,就非常微妙了。济尔哈朗虽说是支持豪格的,但他只能说是侧重于豪格,因为他是皇太极的亲信,对于他来说,支持豪格也行,支持福临也行,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他这样的人没有野心,这也就给了多尔衮机会,我们不难发现,在豪格被搞掉的过程中,身为第一摄政的济尔哈朗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所以这样的人对于豪格来说是有保留的,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豪格。而对方可是多尔衮本人,能力有,权力有,实力也有,显然从这个时候开始,豪格在两人的斗争中已经处于下风了。当然了,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豪格处处被动,关键就在于他缺少了多尔衮的那种*头脑和*野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2:28
因为多尔衮经常带兵打仗,所以他的战功比较多。跟随他的将士也比较多。两个人的势力可能差不多,所以最终也只能各退一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2:29
因为当时的豪格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而多尔衮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2:29
姜还是老的辣,虽然豪格早已成年,但他还是没有老辣的多尔衮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