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过,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3: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5:17
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 官无废业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第三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三次求贤令内容甚至所举例子都差不多,简单说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其中跟你题目中的“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意思最为相近的是第一、第三次求贤令。现将第一次的求贤令翻译如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译文:
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兴的君主,哪里不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这些有才能的人时,甚至没超出自己的乡里,难道他们都是运气好偶然碰到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瞧不上这些人才罢了。现在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的时候啊!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孟公绰的人,品德很高尚,可是叫他去当赵、魏两个卿大夫家的家臣还绰绰有余,叫他独当一面去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却不行。如果一定要所谓品德高尚的人才录用,那齐桓公怎能成就其霸业?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穷得只穿得起粗布衣服却怀着真才实学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背着“盗嫂受金”坏名声,却没能遇到慧眼识才的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识别选拔那些地位低下因而被埋没的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才能你们就一定要推荐给我,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注释:
1、受命:接受天命,指开国皇帝。
2、“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出自《论语 宪问》。孟公绰:鲁国大夫。赵、魏:晋国的卿。“老”:家臣之长 ,此指给赵、魏这样的大贵族当总管家。
3、被褐怀玉:穿粗布短衫却怀着真才实学。被音pi,同披;褐,粗毛或粗麻布做的短衫。
4、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典出《史记》卷26“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集解汉书音义曰:“饰冠以玉,光好外见,中非所有。”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集解如淳曰:“孝己,高宗之子,有孝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5、明扬仄陋:仄陋:仄,狭窄;陋,卑贱;此指因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明扬:识别和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