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5:0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7:21
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因为需要借用他字,这不同于通假字,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用了他字替代。这两者在本质上原不同,但通假字和六书的假借多少还是有点关系的,假借为通假提供了理论支持。
比如假如,假设。这两个的读音,都是[ jiǎ ]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依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比如假期,寒暑假,这里的读音是[ jià ] 。可是当它表示否定意义之后,又加了“日”字,成了新字“暮”,二者既有字形联系,又有字音联系,成了古今通假字。
通假字是“只有其声,未有其字。”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古时候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有这个音,怎么办,只好借用其音相同的字了,这就是”通假字“。汉语中否定词,一般都是唇音字,没有一个不是,如:「非、无、没、否」,在《论语》集结成书的时候,是用唇音字「微」来表示「没有」的「没」。
通假字分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情况。前者是因为古代本来字就不多,加上有的抽象概念很难造一个适当的字,就形成本无其字的情况。至于后者,请看下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规范化的正确性提高了效率。犹其是进入计算机时代,规范化就更具操作性。这是时代的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逐渐增多,过去那个字放在今天,也许就没有那个意义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说古人写了错别字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7:21
并不是叫做通假字,通假字这三个字是我们针对古人的错别字而想出来的一种叫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7:22
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现象。古时的文字水平还没有完善,有很多相近的字和同音的字,会经常出现“借用”和“代用“的现象。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7:22
古人整体教育水平低,又不能上网,学习错误的知识和写错字是很正常的,而且那时文字没定型很多同音字(掺杂方言因素)只要别人能看懂也不能说就是错误。再者谁也不好意思老拿孔子、庄子等古代名人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错字说事吧。可以说通假字就是个好听点的说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7:23
古代不是每个人的错别字都可以叫通假字,只有那些名作家、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