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君子“仁德”的有哪些?请举出文典中的例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2: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21:46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玉,是美好的石头,有五种品德:它的样子柔润有光泽而又温和,这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的纹理,从外往里看,看得一清二楚,这好比人的“义”;玉的声音舒缓悠扬,传至远方,这好比人的“智”;它决不弯曲,宁可折断,好比人的“勇”;玉虽然有棱有角,但它不会使人受伤,这好比人的洁行。玉字的整个形体就像三片玉组成,中间的一竖,把三片玉穿连起来。“三玉之体”也体现了古人天、地、人三通的思想。[1]
“仁、义、智、勇、洁”这五种品德,都是古人努力追求并大力称道的,而许慎认为玉集五种品德于一体,将之写*间美德的化身,是否过分?事实是,玉自从远古被华夏先人发现就深受国人的珍爱,古人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玉成为君子的一种身份象征和明志之物,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的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然而,许慎何以对玉的评价如此之高?古人何以如此看重玉?君子又何以如此贵玉?
首先,玉本身拥有众多无与伦比的特点
当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为什么君子把玉看得那么重时,孔子回答说:“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声幽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丘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3] 正如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所说:“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是以君子宝之。”人们把自己对玉的本质的认识,把自己的审美观念,渗透到了晶莹的宝玉之中,
其次,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玉的文化意象和内涵在不断地丰富、深化。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由夏商周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玉结合起来研究,用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最终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正因为“玉”包含那么多美好的德行,所以古人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物和事物,如《诗经·魏风·汾沮洳》:“彼其君子,美如玉”,《诗经·国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另外有如称美尊者的身体为“玉体”;称名士的醉态为“玉山之将颓”;称美人的眼泪是“玉箸”;称美好的步态为“玉步”;称人为保持气节而死为“玉碎”;敬称人之女为“玉女”;敬称人之子为“玉郎”;*之美为“玉成”;视人安好为“玉安”等等。[4]古代的仁人志士,亦常以“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语自勉,其中的“玉”已成为人格化的“玉”,指的是具有高尚情操和正义之心。如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志行高洁,屡遭奸邪*而坚贞不渝,常自称为“怀瑾握瑜”即以美玉之名——“瑾”“瑜”喻自己的高尚品德。《说文解字》对于“玉” 字的解说体现出古代国人对玉的共同认识,而古代诸多文献则印证了许慎的解释。
有着7000年用玉历史、2500年玉器研究历史、拥有“玉器之国”美誉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正如宗白华先生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21:47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