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0:0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6:04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12] [13]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14]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5]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16]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17] 好美食,[18]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9] 好品茗,[20] 亦雅好游山林。[21]
苏轼为何贬低汉武帝与卫青?他反对的其实是汉朝制度
狐狸晨曦
赞7
阅读966
200年后,我孙子的孙子终于替我还清了房贷
看鉴
赞484
阅读7.1万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
写乎
赞74
阅读1.8万
广东人啥都吃,竟然被韩愈、苏轼证明了?
看鉴
赞7
阅读2649
苏轼赞扬周瑜,贬低卫青,那么他又会如何对待岳飞?
狐狸晨曦
赞2
阅读1327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苏轼像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22]
两宋319年一现的奇才苏轼,究竟有多奇?
瓯南生
赞179
阅读1.4万
苏轼苏辙科举成绩并不好,为何宋仁宗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庄生晓梦
赞16
阅读1445
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只八股文你就不会写,900年前源头总被遗忘
泥腿看客
赞110
阅读1.3万
苏东坡:我太难了!
物道
赞34
阅读6204
中秋节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苏轼,想到了他的《明月几时有》
浩然文史
赞75
阅读1.4万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23]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24]
苏轼与陈季常: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
周公子爱读书
赞32
阅读2962
他去世了920年,却依然是中国最温柔的男人
国馆
赞2
阅读209
年少成名一举中第,却锋芒太过频繁被贬,终成千古流芳的苏东坡
知历史
赞20
阅读2696
柳永、苏轼、辛弃疾:中秋词,谁第一?
写乎
赞36
阅读6695
为什么我们都爱苏东坡?
地球旅客
赞999+
阅读97.2万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大学士苏东坡得罪这个人被贬出京,连他自己都说活该
写乎
赞230
阅读2.4万
苏东坡为什么把自己一生的功业归结于黄州、儋州、惠州?
写乎
赞22
阅读2848
苏轼的心态:官场失意、生活坎坷也是另外一类趣事儿
写乎
赞44
阅读7977
陶渊明与苏轼有什么区别?
吴晓二
赞25
阅读4956
苏轼:在党争的夹缝中“一蓑烟雨任平生”
每天读文史
赞76
阅读2万
徙知徐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25] 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载籍,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26] 苏轼在徐州期间,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与弟弟苏辙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同泛清河古汴”,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对王巩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苏轼离开徐州之际,卜田徐州城南的尔家川,“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27] 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6:04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 ,光、黄② 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 之。稍壮,折节⑤ 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得之意。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的不同:
答;
人生际遇: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排遣方式: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6:05
苏轼:寻友赏景,品尝美食
方山子:隐居,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