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0: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6:03
灾祸反应系统,实际是一种生存对策,凡是我们担心的、可能出现的、必然出现的危及我们生存的事件,都有必要或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担心来年闹饥荒,于是我们要储备相应多的粮食和各种易储存的食物,这也是一种生存对策,也属于灾祸反应系统。一颗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于是有人去观测它的行踪,并讨论在必要时发射导弹击毁这颗小星体或迫使它改变运行轨道,这也是一种生存对策,也属于灾祸反应系统。前南斯拉夫各族各派各地之间爆发流血冲突和战争,危害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并威胁到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生存,于是联合国和欧洲各国派出了蓝盔部队试图隔离交战各方,同时为当地陷入困境的民众提供了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这也是一种生存对策,同样属于灾祸反应系统。当然,灾祸反应系统是否有效,则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以及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有关。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观念”的作用,是因为大量灾祸我们原本有能力去减免它的危害,然而由于某种观念的作用却使我们不去或少去减免它的危害。例如,近些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涌现出大批高层建筑,因而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也随之扩大;但是,我们常常宁肯用手中的钱去再多盖一幢大楼,却不肯添置相应数量的高层建筑救火车;用通俗的话来说,即是宁肯花大钱买棺材,也不肯掏点治病防病的药钱;从理论上来说,减灾投资是一种“负投资”,即这种投资不能产生继续投资的资金利润,其作用在于保证已有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正常运转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
客观地说,避灾要付出新的代价,减灾和救灾同样要付出新的代价,这里涉及到生存与道德的问题(例如肯花多少代价救一个意外的遇险者,假若用同样的资金又能救活多少个饥饿的难民或垂危的病人),也涉及到减灾行动的适度性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是,减灾的代价应低于减灾行动所实际达到的减免损失,实际上应是大大低于而不仅仅是低于,由于许多损失难以等量评估,划得来划不来则与人们的观念或计算方法有关。
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会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产生连锁效应,一个灾祸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次生灾祸,一种减灾对策实施后也可能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俗话说,一石击起千重浪,一个棋手看三步,前者是指客观的连锁效应,后者则是人们对连锁效应的分析与对策。一个蹩脚的棋手,通常是走一步看一步,缺少洞察力的人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个好棋手,则可以看三步、五步、七步后的棋局变化并选择最有利的一着。
唐山大地震中,一座五层大楼的冷冻厂震塌,冷冻设备砸坏(即使完好也无电不能运转),500万斤猪肉、20万斤羊肉、30万斤鱼虾蛋类食物,开始腐烂变质,原本清洁的冷冻厂变成了苍蝇的大本营,这一演变过程就属于连锁效应。也是在唐山地震中,一个小女孩被压埋在废墟下面出不来,她的母亲呼唤人抢救,邻居一个小伙子闻声从残墙上一跃而下,正好落在小女孩头顶上方的废墟杂物上,只听“咔嚓”一声,里面再没了动静,最后救出的只是一具尚有余温的小尸体,此事对小女孩的母亲和那位勇于救人奋不顾身的小伙子来说都成为终生遗恨,问题在于小伙子对自己进行的施救行为的方式所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缺少思考。
事实上,当那些人造的为我们服务的东西停止其服务功能时,这本身就是一种灾祸,它迫使文明的人一下子回到野蛮时代。唐山地震造成给水系统全面中断,数十万幸存者在震后两三天内,将全市大大小小坑、洼、池里的所有积水全部喝光,这些水污染严重,本不能饮用,结果造*员抗病能力显著下降,肠胃消化系统患病率迅速上升。
从理论上说,这涉及到功能与效应问题。我们生产制造使用的物品,都追求其某种功能,却往往忽略了它们还具有或存在着种种显而易见的和难以预料的效应。对于减灾防灾来说,各种人造物只能在正常情况下发挥其有利的功能,而在异常情况下则可能产生有害的效应;因此,在生产制造这些物品的同时,就应当设法减少其在异常情况下的有害效应,在救灾过程中则应迅速使这些物品恢复其正常运转条件或使其处于安全无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