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么打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18: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32
打坐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ãvaraõ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
1、欲贪;
2、瞋恚;
3、昏沉睡眠;
4、掉举追悔;
5、疑。
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
1、贪心所;
2、瞋心所;
3、昏沉心所;
4、睡眠心所;
5、掉举心所;
6、恶作心所;
7、疑心所。
当我们去除了这些对禅修的心理障盖之后,还应当注意避免一些外在的干扰。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十种安止善巧的第一种就是使内外的事物清净(vatthu-visadakiriya):头发太长、指甲太长、衣服肮脏、住所污秽等都会干扰禅修。禅修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能嘈杂,在吵杂的地方很难禅修。应当少事务、少责任。假如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哪里还能抽空禅修?!想要禅修,要选择好的地方、好的环境,外部条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环境之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导五种适合禅修的条件:
1、青春;
2、健康;
3、衣食易得;
4、国泰民安;
5、僧团和合。(A.5.54)
这五个条件是适合禅修、精进的。第四和第五都谈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和睦,欢喜无诤,大家没有争斗,没有攻讦,没有仇恨,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制造痛苦。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气氛,对我们禅修是很有帮助的。没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不满。如果随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禅修有成,或者别人正在精进禅修,你就前去干扰别人;虽然你现在干扰别人可以得逞,但是你所造下的业以后也将会成为你禅修的障碍。
禅修条件准备妥当之后,就可以投入禅修了。
在具体实修方面,想修习入出息念,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禅修的时候,注意座位也有一些要求。可先找一个通风、适合的位置,然后再找一个舒适的垫子。垫子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硬度适中,把臀部垫高一点。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直接坐在地上的话,他的身体重心为了达到平衡,慢慢地上身就会往前倾。如果臀部能够稍微垫高一点,这种情况就能改善。建议大家可以垫大约4指高,或者更高一点,这样的话身体就能够保持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
一、结跏趺坐
对于坐姿,建议大家用双盘。如果双跏趺坐不行的话不要硬撑,单盘也可以。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能够盘腿,那么散盘也可以。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即使是散盘也不行,那么他可以把一只脚放在前面,一只脚放在后面。总之,对于坐姿要注意两个要点:
1、坐得舒适
坐姿不舒服容易产生疼痛。假如坐姿不舒适,心会一直放在姿势上,放在身体的苦受上,这种苦受会干扰你的专注力。因此,在坐姿方面要坐得舒服。坐姿舒适,就不容易产生痛、麻、痒、痹等身体的苦受。
2、持久
不要动来动去,频繁换腿,10分钟换一次腿,15分钟又换一次腿……当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很忌讳换腿的;一旦换腿之后,定力很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在开始禅修时,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持续地坐,能够坐一个小时就坐一个小时,能够坐一个半小时就坐一个半小时,尽量不要换腿。
当然,如果腿确实痛到已经妨碍你没办法继续禅修的时候,还是可以换腿的,但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要在稍微感觉到有点痛、有点麻就换腿。假如你换来换去养成了习惯,比如说才坐了半个小时就换腿的话,那么,每次当你坐到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腿就开始痛了。
想要突破这一点,应当学习忍耐。当你觉得腿痛、想换腿时,你应当下决心对自己说:“且让我再坐多10分钟才换腿。”然后就忍多10分钟,10分钟后再换腿。如此经过大约四、五座的忍耐,你就能持续地坐40分钟了。能坐40分钟后,再增加到50分钟、一小时等等。一点一点慢慢地增加,不久你就能克服腿痛的困扰。
同时,腿痛的时候不要去注意腿的苦受。当腿发生疼痛、酸麻时,它会将你的心拉过去。如果你去注意腿痛的话,不仅身体感受着痛,连心也会受到影响,痛上加痛,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你应当用更强的精进力把心拉到业处上——鼻端一带的呼吸——不要让腿痛吸引你的心!在腿痛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加速,那时可以用快速数息法,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呼吸,从1数到8或10。要对自己说:“不数到80或100决不放腿!”
因此,在禅修的时候要注意让自己坐得舒服、舒适,但是又不能过于舒适,太舒适心容易放逸,容易昏昏入睡。坐的时候应当保持中道,既不要让自己的身体产生剧烈的苦受,也不应当过分舒适。就好像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专注,他躺着躺着就变成在修“睡禅”,而不是在修入出息念了。
在禅坐的过程中,如果腿的疼痛确实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禅修、干扰到自己的专注,还是可以换腿的。在换腿的时候也必须保持正念,不要一想到换腿立刻就发生动作,应当慢慢地觉知我要换腿,然后轻轻地换腿,当腿一换完,就回到自己的业处,回到鼻息上。这是对坐姿的要求和对腿痛的解决方法。
总之,坐得舒适、持久是为了帮助我们提升定力。坐好了,就应该专注业处,不要在腿上花太多的时间。
二、正直其身
1、正——正而不歪
身体不要歪向一边,头也不要歪。有的禅修者坐久了,身体不知不觉会往一边歪;有的人坐久了,头就会往一边歪,这和他们的呼吸以及个人习惯有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刚开始坐的时候,身体和头部应该保持端正,不要歪斜。
2、直——直而不曲
上身保持自然平直,不要弯曲,避免脊椎骨弯曲和压到胸口。如果禅修者弯着腰禅修的话,不久之后就会产生胸闷、胸痛等问题。假如养成习惯,不但*容易憋气,而且连走路也会像驼背一样。
在《大念处经》中讲到坐姿要“保持其身正直”。《清净道论》里也有解释。保持身体的正直意味着脊椎骨既不要像弓箭的弓一样弯曲,也不要像箭一样绷直。像弓一样叫做弯曲,不叫正直;像箭一样叫做绷直,也不叫正直。正直是指自然的直,而不是挺直。假如绷直、挺直久了,腰背这一带地方会难受,甚至会酸痛。我们要用自然的坐姿保持上身正直,正而不歪,直而不曲。
保持上身的正直,还要调整脖子和头的关系。头不要太低,也不要太仰。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头慢慢地会仰起来,或者会耷拉下去,这和他个人的呼吸有关。如果他吸气长,呼气短,头慢慢地就会往上仰;如果他吸气短,呼气长,头慢慢地就会耷拉下去。
有些禅修者坐着坐着,脸就会歪向一边,这些现象也和他的呼吸有关。有时候我们两个鼻孔的出气是不同的。如果是左边出气,他的头慢慢就会往右边歪。往左边歪也同理。另外,这和一个人的习惯也有关系。如果你发觉身体老是爱往一边倒,或者头爱往一边歪,警觉到之后就应当纠正过来,养成身体保持正直的习惯。如果歪惯了,久而久之脊椎骨就会受压畸变,造成因为禅修姿势不正确而带来的没必要的毛病。
身体保持正直的最好方法是从鼻梁一直到肚脐处能够成一条垂直线。保持上身正直之后,你的手怎么放都可以,既可以叠掌,也可以垂在两脚前,或者放在膝盖上,只要觉得自然就行,不要造作。总之,头、颈、身、手、脚都要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然后把眼睛闭上,不要睁着眼睛,也不要微微睁开眼睛,要闭着眼睛来禅修。
在禅修之前,还可以检查身体是否会绷紧?有哪些地方还没有放松?有些禅修者在禅坐的时候,头、颈部不知不觉会绷紧,久而久之会造成头、颈等部位疼痛、僵硬等,甚至想到禅修都会感到害怕。
所以,在开始禅修前应先检查身体是不是已经处于柔软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柔软并不是软绵绵的柔软,更不是软弱,而是说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姿势与状态。
当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之后,再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自己的禅修业处。
攀缘的心、散乱的心和我们的业处是不相应的,唯有专一、平静的心才和我们的业处相应。所以,不要用一颗与禅修不相应的心来专注呼吸,要让心处于平静、自然、清净、无杂染的状态。等内心具足禅修的素质之后,再把正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让心只专注进出于这一带区域的呼吸。
第六节、确定所缘
“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
业处,巴利语kammaññhàna。kamma,古代依梵语karma音译成羯磨,巴利语为kamma,意为业,也即是工作、造作的意思。kammaññhàna的ñhàna有几种意思,可以是理由、原因、道理,以及场所、地方、住处、状态等意思,在这里作场所、地方解。因此,kammaññhàna直译为业处,意为工作的地方。什么的工作呢?心的工作!心在什么地方工作呢?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工作,鼻孔出口处这一带的呼吸就是我们心工作的地方。
一般上来说,业处也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法门。法门,巴利语dhammapariyàya,即禅修的方法。
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业处有三种意思:
1、禅修方法——通过专注呼吸藉以培育定力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业处。在此,业处即是修行的法门。
2、呼吸本身——呼吸本身就是业处。因为心是取呼吸为工作的对象,所以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就是我们的业处。说到要专注业处就是指专注自己的呼吸。
3、鼻头一带区域——当我们说在业处专注呼吸时,即是说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也可以叫做业处。
因此,业处有三种理解方法:第一种是指专注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二是指呼吸本身;第三是指呼吸进出的这一带区域。
当我们做好了身心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鼻头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不过,气息的入出口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觉知呼吸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左鼻端这边的呼吸会明显一点,那就在左鼻端这边,没关系,只要能够感知到呼吸就行;如果在右鼻端这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就在这边去觉知;有些人在人中这个地方,也就是嘴唇到鼻头中间这一段可以感知到呼吸,也没关系,很好;有些人在嘴唇上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都可以;有些人在鼻头这一带的整个区域都可以感知到呼吸,那也很好。因为每个人的气息强弱程度不同,或者每个人对气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处也好,在人中也好,只要能够感觉到呼吸,就在那里觉知呼吸。
有人认为没必要在接触点一带区域专注呼吸,他们说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要在鼻头接触点一带专注入出息呢?
《清净道论》中说:
ßPhuññhaphuññhokàse pana satiü ñhapetvà bhàventasseva bhàvanà sampajjati.û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Vm.223)
在这里强调,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将正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区域来专注呼吸。
同时,《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Vm.227)
哪三法呢?
1、相;
2、入息;
3、出息。
这三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清净道论》接着解释:
“比库将念置于鼻头(nàsikagge)或口相(mukha- nimitte)而坐着,不作意来与去的入息,但不是不知来与去的入息,也了知精勤及完成努力,成就殊胜。”(Vm.227)
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清净道论》又说到:
ßTàhi ca pana satipa¤¤àhi samannàgatena bhikkhunà na te assàsapassàsà a¤¤atra pakatiphuññhokàsà pariyesitabbà.û
“另外,该具足了念与慧的比库,不应在自然触处之外去寻求其入出息。”(Vm.230)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的正确方法是:不应离开鼻头接触点一带区域去觉知入出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每位禅修者都必须清楚的,那就是“只应专注呼吸本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33
系统学习打坐禅修,把握打坐的原理、各种方法的操作、入门、突破、路怎么走、问题怎么解决。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实证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的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号、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讲得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手,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打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33
有一本《静坐入门》可看下。
淘宝可请书。
网上有个网址也有全文,要找下。这边不能放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