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2: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2:48
“雄风—1”反舰导弹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舰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为台湾海军第一代反舰导弹。该弹是一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0.7马赫,最大射程约38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制导,共生产了约438枚左右,主要装备在台军部分老式的“阳”字号导弹驱逐舰和“龙江”、“瑞江”、“海鸥”级快艇上。该导弹性能不稳定,和以色列研制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飞行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容易被拦截等缺陷。目前该导弹的制造工作已经停止,台湾海军正准备以雄风II/III导弹取代它。
“雄风—2”是在“雄风—1”基础上加配以美国“鱼叉”导弹核心元件生产的,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正式型号为MGB-2B,分为陆射型,舰射型和稍后出现的空射型。和原I型相比,该导弹射程有所提升、飞行速度加快、抗干扰能力加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反舰导弹的水平。雄风II导弹长4.845米,弹径0.34米,主翼展1.15米,控制翼展1米,重量695公斤。最大速度为0.85马赫,射程12~80公里(发射后不管)—12~110公里(中继制导)。早期雄风二型的红外线引导头为外购,后来台湾岛内的坤仪公司的产品达标后,后续的雄风二型均改用台湾自制的引导头,采用了独特的附加热成像寻的主动雷达制导+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精导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较“雄风”I均有较大提高,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同时具备穿甲、爆炸及燃烧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风一型大得多。动力系统采用了依据由法国授权生产的Arbizon Ⅳ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据称推力比美制鱼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推力大10%。采用主动雷达+红外导引的双重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Fire and Forget)。红外线引导头设于弹体前上方,直径约70毫米,与弹体中下方的外凸式进气口形成不对称设计外型。
*购自俄罗斯的SS-N-22超音速导弹威胁,台湾也自行研制了一型超音速雄风III反舰导弹,为台军机密军事科研计划“雄评计划”的核心部分。研制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1998年进行了试验弹的首次试飞,1999年,“雄风”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2000年生产出6枚原型弹供测试。在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于屏东县满州乡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该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雄风3型”导弹将于2004年至2005年正式编入台军实战部队,预计将装配在台军成功级驱逐舰、拉菲特护卫舰或者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台湾导弹历史之最的“300公里”之遥。“雄风”III导弹制导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沿用“雄风”II导弹引进核心部件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风”II原有的主动雷达寻的/热成像寻的复合制导系统进行适当优化后运用于新导弹系统。“雄3”导弹的研制成功,被台军看作是继“天弓2型”导弹、“雄风2型”导弹之后,在自制武器发展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台湾目前正准备在该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