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1:4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22:28
1、定义不同
脾胃虚寒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
脾肾阳虚是体质虚弱而引起的寒邪侵入,或者久病缠身导致的脾肾阳气不足。
2、引发原因不同
脾胃虚寒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肾阳虚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3、表现症状不同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脾肾阳虚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4、治疗方法不同
脾胃虚寒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脾肾阳虚治疗原则:温补脾肾。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拓展资料: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23:46
脾胃虚寒多是脾阳虚引起的,阳虚则生虚寒,比较单纯些,但病邪在脾胃较深。而脾阳虚多是因肾阳虚导致的。肾阳像是炉下的火,脾阳像是炉内的热气,炉火不旺,炉内自然不容易热。所以肾阳虚多会导致脾阳虚而出现脾肾阳虚证。这种情况就复杂点了,两种证的合并,需要温脾肾,补助中下焦的火,比较杂。但病邪要比单纯的脾胃虚寒浅点。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1:20
男人不管肾是否虚空,最好都做一些强肾的事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肾虚。而强肾的方法有很多,如按压腰部。人们在为腰部做按摩之时,能够起到疏通血脉的目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3:12
前者较轻,后者较重。后者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腹泻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5:20
1、定义不同
脾胃虚寒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
脾肾阳虚是体质虚弱而引起的寒邪侵入,或者久病缠身导致的脾肾阳气不足。
2、引发原因不同
脾胃虚寒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肾阳虚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3、表现症状不同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脾肾阳虚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4、治疗方法不同
脾胃虚寒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脾肾阳虚治疗原则:温补脾肾。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98dd45758c8ba61ea9d345b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98dd45758c8ba61ea9d345b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98dd45758c8ba61ea9d345b3"/>
拓展资料: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ke.baidu.com/item/%E4%B8%AD%E5%8C%BB/234039?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中医">百度百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