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3: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03
对孩子的教育,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十分重视的。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大,七岁至老。”
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到七岁左右可以预测他一生的状况。
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一般分为7个阶段(这里只讨论前两个):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先是胎教,后是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可见,古人也是十分重视早教的。
而现代,孩子年纪小,一般是送进了早教班,还有的是放在身边带。
但不管是哪种,如果只是单一的靠老师教,或者靠家长教,都是不够的,需要两者结合起来。
很多家长可能很烦恼,自己想要教好孩子,但是却无从下手。
想要教孩子就得有方*,啥是方*?就是书籍啊!
现在随便去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一大堆,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古代不这样,就算曾有百家争鸣,到了现在也只传下来了几本特别著名的:
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庭教育论是北宋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我们现代人更倡导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做朋友有什么好处?是,亲密了。但是会有弊病——威望不足。你就算有心想要教训,孩子也不听啊!凭什么?你是我朋友,只能给我参考意见,我也就是听听,谁也不能阻止我的决心。
做朋友容易混淆亲子关系,而大多数人的确不能把和孩子做朋友这件事做好。
可古人不这样,他们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但是却也重视长者在儿孙面前的威望——他们说的话更有分量。
《颜氏家训》有很多名言,随便挑出来几句,都是意味十足: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朱子家训》
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古人喜用文言文,句子短,但是意味深,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如果换成现在的白话文,大概是要五倍于这样的字数。
而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著作,你读一遍是这种意味,也许换个心态再去读一遍,也许就能品出另一种意味。就像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宝爸宝妈们也不要局限于现代书籍,古代的经典著作也是教育孩子的法宝啊!毕竟这是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考验,才得出来的!
附:
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都是行道布道。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