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贵在精”的辩论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3: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6:54
今天是怎么了?随笔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摘抄笔记的量,我不得不隔着好几个页码先写随笔,再填笔记。这好似是打通了一眼活泉水,喷涌而出的泉水流量实在太大,以至把小河都淹没了。
噢!要打出这样的泉水还真是由于打准了地方,且打得又深,终于触发了有水的泉。
是啊!今天读书的量不大,摘抄的笔记也不算多,然而,新的生成让我感到满足,因为,对所学的知识想得多,理解得透,大概是由此引发了我的灵感。它真是一个美妙的东西!
有时,为了一页书,或者一段话,却占用了我很长时间。别看内容少,它却真地能激起你更多的联想,诱发出更多的灵感,因此越品越有味道。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个道理,未必学得越多越好,而是取决于是否学得精,学得透。惟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才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就是效益。
同时,我还觉得,凡是理论书,思想性、哲理性很强,学习方法上不可能像读小说一样,光浏览,只知其一,对字面内的意蕴搞不清楚。因此,须咬文嚼字,只有咬碎了,嚼烂了,慢慢地吸收、消化,方可品出其中的味道,明白其中道理,少读点又何妨?如果只去提取字面的涵义,而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感受去理解加以印证,学了很多、学得也很快,但容易忘记。因为它缺少了情感的注入,没有形成自己的新认识,亦即没有生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没有多大的价值,充其量可以激起自己心灵的一阵冲击,但不会形成更大的波动。
再者,看看自己的笔记页码,它们是连续的,这几天正好有空闲,而且有材料让我连续地阅读,并且有一个稳定而又安祥的环境让我持续地学习。
书啊,是从奎文教育书店来的,一次送来了三十多本,让我选取,就是说:自己一分钱没花,就让我“博览”了一些好的东西,让我尽收囊中,这是一件多么实惠的事啊!不少的老师抱怨没有书读,我却为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而发愁!阅读,必须带着问题进行才有效果。比如,对前面阅读发现的问题进行大胆地预测和假设,通过阅读后边的内容得到验证。通过阅读,寻找答案。
阅读同一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各自谈出自己的看法。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分享过程。不少的阅读,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从而导致阅读效益不高。只有自己的看法,缺少别人的见解,一个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收集尽量多的不同看法,更能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阅读,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它能吸引着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对新知识进行再梳理,再总结,让其尽量地构成新的知识体,用它们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所学知识才会更有价值。
阅读以后,若能发现很多的新问题,又能从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新经验,你会从阅读中直接受益。这样的阅读才会更有价值,其特点是不断地诱发你思考出更多的新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一是无书读,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读的材料;二是有书不会读,对手下的材料不能有效地阅读,上面的信息没有打动自己的心,知识没让自己诱发新的问题;三是“放羊式”阅读往往是低效的。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有选择性地让不同的学生去阅读同一本学生感兴趣的书。其好处是,便于把握进度,便于统一测评,也便于交流各自的看法。其中,老师的指导、组织和交流等环节,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高效地阅读,是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去寻找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交流出各自的阅读感受。
人们都重视阅读,但内容的质量将决定着阅读效果。在我看来,那些具有前瞻性的预见,这是带有智慧性的预测,它能给人带来理想和信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6:54
我网上找了找,呵呵 没找见!~
就自己随便说说哈
1.中学生的视野本来就是很窄的,只有先博览书,才能发现其中的精华,从而选择精华的部分精读,所以说博是精的前提
2.中学生由于知识有限,很多非常专业的东西都是非常陌生的,如果想在这种状况下要求自己把书读精是很难的,有时候甚至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先博!
3.中学生为了将来能更好的走向社会,还是应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不是片面的很深奥的道理,那些很不适用,因此博在精之前。
4.中学的教科书就都是以博为基础的,国家这样安排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么,这点是不能否认的
暂时想到这些,你再拓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