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2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11:19
这时,明朝的辽东前线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袁崇焕斩首了毛文龙。
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 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十七岁的明思宗朱由检继位,是谓崇祯帝。崇祯帝迅疾地消灭了阉党魏忠贤集团。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 四月,即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右佥督御史,督师蓟辽,赐尚方剑。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全面负责辽东战守事宜,给予袁崇焕以辽东最高的行政军事指挥权。这说明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和倚重。
七月,袁崇焕入都。崇祯帝兴奋地召见了袁崇焕,袁崇焕立下军令状:“五年之内,东患可平,全辽可复。”这就是著名的“五年复辽”的诺言。赴辽之前,袁崇焕就表示:“ (毛文龙) 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说明他对如何处置毛文龙已经心中有数。
是年八月,袁崇焕到达辽东。他一边明里与后金和谈,一边暗中积极备战。七个月里,他集中了辽东四镇的指挥权,报请皇帝撤销了山东登莱巡抚一职,以便直接控制登莱、天津舟师。同时日夜操练军马,制造火炮,积存粮秣,征集战马,修缮锦州、大凌河、右屯、宁远诸城,完成了辽东四百里的防御。但在袁崇焕的防区,毛文龙居功自傲,不服节制。
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天启三年(1623年),明熹宗加封其左都督,赐尚方宝剑。到袁崇焕再度被起用的时候,毛文龙在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镇,俨然一个独立王国。毛文龙实际成为一个土皇帝,拥兵自重,欺上瞒下,草菅人命,作威作福。明熹宗、明思宗两朝都对毛文龙无法辖制,只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予以笼络。袁崇焕深知,欲收复辽东,必先收服毛文龙。袁崇焕对毛文龙的种种劣迹,了如指掌。这在他斩首毛文龙后,给崇祯帝的奏疏里写得很清楚。
崇祯二年(1629年) 六月二十一日,袁崇焕给崇祯皇帝的题本,列举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一、夜郎自雄,*一方,不受节制;二、捕杀零星降夷和辽东难民,捏称阵获,诳报冒功;三、声称“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进行谋逆;四、克扣兵饷,侵盗钱粮,每岁饷银数十万,无分毫给兵,每月止给散米三斗五升;五、在皮岛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六、令部下官弁数千员改为毛姓,培植私人爪牙;七、劫夺商人货物银两,赃私无算;八、收部将之女为妾,民间妇女有姿色者掠夺役使,好色诲淫;九、拘留逃难辽民,不许渡海,日给米一碗。强令至夷地挖参,遭杀无算,听任饿死;十、交接近侍,请内臣出镇,拜魏忠贤为父;十一、奴酋攻破铁山,杀辽人无算,文龙逃窜皮岛,掩败为功;十二:开镇八年,未复辽东寸土。
这十二条罪状,是袁崇焕阵斩毛文龙的原因。
袁崇焕因为在天启六年(1626年) 正月的宁远大捷打败了努尔哈赤,复于天启七年(1627年) 五月在宁远、锦州打败了皇太极,增强了他复辽的决心。
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 五月底,袁崇焕乘舟泛海到达皮岛附近的双岛,名义是检阅兵马。毛文龙在六月初一日由皮岛来到双岛,以下属的身份进谒,后又陪袁崇焕上了皮岛。袁崇焕此行作了两手准备,先软后硬,先礼后兵。遂向毛文龙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更令营制,核实兵数,设道臣监督查核;二、东江饷道原由登莱发行改由宁远发行,以杜绝海上走私;三、旅顺以东行东江印信,旅顺以西行督帅印信。袁崇焕苦口婆心与毛文龙谈了三天,并让其下属进行劝说,甚至暗示毛文龙可急流勇退,返乡养老,能顺利体面收场,等等。但毛文龙狂妄恣肆,拒不接受,并说:“关宁兵无用,止用东江兵二三千人,藏云隐雾,一把火烧了东夷。”这些话近于癔语。
至此,袁崇焕已经做到仁至义尽。看到争取毫无希望,若放归,后必为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六月五日,袁崇焕终于动了杀机。
他预先在一座山上设置大帐,并在帐中埋伏了亲兵。接着,他邀毛文龙前来,一起上山。在袁崇焕的营帐中,当着毛文龙的诸多亲信,袁崇焕历数十二大罪状,用尚方宝剑取了毛文龙的首级,收回毛文龙的将军印和尚方宝剑,同时收编了毛文龙的部队。
处理完东江的善后事宜,袁崇焕返回宁远。斩首大将,必须说明原委。袁崇焕立即上奏朝廷,崇祯帝看到奏章,“意殊骇”,感到十分震惊。但是,木已成舟,崇祯帝只能承认这个现实。然而,他的内心深处不能不对袁崇焕怀有芥蒂。袁崇焕的后来被杀,与此很有关系。
袁崇焕毕竟是一介书生,对于复杂的朝廷内部斗争缺乏了解,也没有必要的防身手段,终至酿成杀身之祸。明朝的袁崇焕在千方百计地筹划“五年复辽”,而后金的皇太极却处心积虑地谋划远征北京。
富于想象的皇太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超常的想法。鉴于在辽西走廊后金的征宁远和征宁锦两次战役都无功而返,皇太极感到不能采取碰硬攻坚的战略,必须攻打明朝的薄弱环节,即山海关以西的长城一线。“山海关以西塞垣颓落,军伍废弛”,防守脆弱。皇太极提出了通过内蒙古突破长城口的战略主张。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 十月,皇太极发动了首次入关征明的战争,目标直指北京。是年为农历己巳年,故当时明人称谓“己巳虏变”,清人则称“己巳之役”。
二月十一日,汉官高鸿中曾上奏皇太极,劝请进兵明朝。皇太极对副将高鸿中的奏本很是欣赏。他认为:“劝朕进兵勿迟,甚为确论。”皇太极发动的宁锦战役,遭受重大挫折,后金国内人心浮动。此时,只有不停顿地发动对明朝的进攻,才能使后金官兵得到物资上的满足,有利于稳定民心、军心,所以皇太极赞成高鸿中的主张。
九月二十三日,皇太极下令“召外藩蒙古*,各率兵来会”。十月初二日,秋收过后,皇太极“亲统大军伐明”。这次进兵,皇太极大胆地选择了从未走过的内蒙古路线,假道蒙古科尔沁部,然后自北向南,突破长城,横扫华北,直奔北京,意图给明朝的心脏以狠狠的一击。
这次进兵自沈阳出发西北行,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县) 转向西行,进入今内蒙古科尔沁地。初五日,驻营阳什穆河,赐宴在此会师的奈曼部、扎鲁特部、巴林部等部酋长。初九日,到达纳里特河,受降了察哈尔部来投的五千人,队伍壮大了。十一日,抵辽河扎营。
十五日,大会师。这一天,就有蒙古科尔沁国土谢图额驸奥巴、洪果尔、图美、巴达礼、达尔汉等二十三位贝勒台吉各率兵来会。皇太极“驾迎之三里许,还御行幄,宴之”。
在这里,关于进兵的指向,皇太极征求诸贝勒大臣及外藩归降蒙古贝勒的意见。他说:明国屡背盟誓,蒙古察哈尔国,暴虐无道,皆当征讨。今大兵既集,所向宜何先?尔等其共议之。
诸贝勒大臣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距察哈尔国路途遥远,人马劳苦,应当退兵;有的则认为,大军“千里而来,群力已合”,应当征讨明朝。其实,皇太极心中有数,他肯定了征明之议,于是统率大军向明朝边境进发。行军五日,备极艰苦,到达喀喇沁之青城。这时,对于伐明,队伍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于傍晚来到了皇太极的御幄反映情况。他们谨慎地“止诸贝勒大臣于外,而先入密议”,同皇太极讨论了是否继续伐明的问题。
代善和莽古尔泰一出来,岳托、济尔哈朗、萨哈廉、阿巴泰、杜度、阿济格、豪格等贝勒马上进去,看到皇太极默然而坐,表情不快,气氛一时很紧张。岳托最先打破沉默。开口问道:“大汗与两大贝勒商议了什么大事,请向臣等示知。现在诸将官都集合在外面,等待大汗的谕旨呢!”皇太极十分失望地说:“可令诸将各归帐。我谋既隳,又何待为?
可勿宣布所发军令!”看起来问题很严重。岳托和济尔哈朗迫不及待地提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请汗向我们明说吧!”皇太极牢*满腹地说:“我已定策,而两兄不从。谓我兵深入敌境,劳师袭远,若粮匮马疲,何以为归计?纵得入边,而明人会各路兵环攻,则众寡不敌。倘从后堵截,恐无归路,以此为辞,固执不从。伊等既见及此,初何为缄默不言,使朕远涉及此耶?众志未孚,是以不怿耳。”至此,大家才明了皇太极“不怿”的原委。这时,岳托、济尔哈朗及诸贝勒纷纷表态,坚决支持皇太极继续伐明的主张,“皆劝上决计进取”。但是,皇太极没有独断专行,而是命管旗八大臣前去与大贝勒和三贝勒商议定夺。他们很是慎重,“夜半议定”。皇太极得到了大贝勒、三贝勒和诸贝勒的支持,就颁发了进军伐明的上谕:
朕仰承天命,兴师伐明,拒战者,不得不诛;若归降者,虽鸡豚勿侵扰;俘获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淫人妇女;勿掠人衣服;勿拆庐舍祠宇;勿毁器皿;勿伐果木。如违令杀降、淫妇女者,斩;毁庐舍祠宇、伐果木、掠衣服及离大纛入村落私掠者,鞭一百。又勿食明人熟食,勿酗酒。闻山海关内多有鸩毒,更宜谨慎。马或羸瘦,可量煮豆饲之;肥者只宜秣草。凡采取柴草,须聚集众人,以一人为首。有离众驰往者,拿究。如有故违军令者,与不行严禁之管旗大臣及领队各官,并治罪弗贷。
皇太极极其注意部队的纪律。这个上谕实际是一篇军队纪律的宣言。其内容详尽,条理清晰,要求明确,处分严厉。这里提到要求部队作到“九勿”,规定得十分具体。特殊强调,杀降和淫女都要处斩。
其他的违规,也要鞭刑一百。同时,特别规定了连带罪,即士卒犯罪,要追究领队各官,甚至管旗大臣的责任。这就保证了军纪的执行。
十月二十日,皇太极率领大军自喀喇沁之青城开拔。行四日,到达老河(老哈河)。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各授以计,分兵前进”。
命贝勒济尔哈朗、岳托率右翼四旗兵及右翼蒙古诸贝勒兵,进攻大安口,至遵化城合军。令贝勒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诸贝勒兵攻龙井关。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及众贝勒率大军向洪山口进发。
二十六日,左翼四旗兵攻克龙井关。
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军攻克洪山口城。将降人方遇清提升为备御,令其守城。又将率百人执械来降的千总升为备御,将把总升为千总。
是日,贝勒岳托、济尔哈朗攻克大安口。
皇太极命总兵扬古利率先锋军,直*遵化城。三十日,皇太极率领大军亦抵达遵化,距城五里扎营。三贝勒莽古尔泰率左翼兵自汉尔庄来此会师。后贝勒济尔哈朗率右翼兵来会。三路大军齐集遵化城下。
此时,驻守宁锦防线的明朝督师袁祟焕焦急万分,急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救援遵化。赵率教亲率精兵四千人,三昼夜急驰三百五十里,救遵化之危。贝勒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兵及蒙古兵,与明兵恶战,赵率教被后金贝勒阿济格斩于马下。明援军大败。
皇太极对遵化巡抚王元雅进行劝降,王元雅坚不投降。皇太极决定攻城。十一月初三日黎明,皇太极下令攻城。八旗兵从八个方向勇猛地进攻城堡,经激烈战斗,“遂克其城”。王元雅走入官署,“自刭死”。城中官兵人民等抵抗者“尽杀之”。占领了遵化,就打开了进攻北京的通道。
北京告急。后金军突入长城口,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北京郊外二十里之牧马厂。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统大军扎营于北京城北,对北京城虎视眈眈。北京城汲汲可危。
北京城俨然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城外大兵压境,城内乱作一团。
崇祯帝宣布京师戒严,急调全国各地兵马来京勤王。并传谕袁崇焕“多方筹划”,以解倒悬。袁崇焕不敢懈怠,急调手中的兵马,从各个方面堵截后金军。他自己也率兵回返蓟州。但是,这个时候,北京城内却散布着一个败坏袁崇焕名声的传言,说他有意引导后金军进京。
而袁崇焕在通州又没有同后金军交战,使人们更加怀疑袁崇焕的动机。谣言肆意传播,崇祯帝也对袁崇焕充满了戒备心理。然而,袁崇焕对此竟浑然不觉。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深怕后金兵*近京师,仅率领骑兵九千,以两昼夜行三百里的速度,由间道急抵广渠门外扎营。此时,后金兵亦兵临城下。后金兵发起攻击,袁崇焕躬环甲胄,督军力战。皇太极轻骑巡视说:“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于是便停止进攻。二十二日,徙营屯南海子。
袁崇焕是大名鼎鼎的抗战派,并握有强悍的武装力量,成为后金灭明的最大障碍。但此次率兵到京后,崇祯帝对他却心存疑虑,与其虚与委蛇。虽几次召见,赏赐御馔及貂裘,但却拒绝其部队入城休整。与此相配合,后金汗皇太极却导演了一场无中生有的反间计,借敌人之手除掉自己的敌人。
先是,后金大军屯南海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便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等监收。明末,太监受到宠幸,是皇帝的心腹。高鸿中、鲍承先按照皇太极“所授密计”,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睡觉的地方,故作耳语道:“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两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语言简短,含义深长。它暗示袁崇焕已与这位金国汗有密约,攻取北京“可立就矣”。太监杨春“佯卧窃听,悉记其言”。二十九日,高、鲍又故意放跑杨太监。杨太监回到朝廷,以重大军情晋见崇祯帝,把高鸿中、鲍承先说的话都详细地报告了崇祯帝。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入见。当场质问袁以前杀毛文龙及现在进京逗留不战这两件事。袁崇焕一时语塞,当即被逮捕,下令解任听勘。
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 八月十六日,明廷以“通虏谋叛”“失误封疆”等罪名,悍然将率师入卫北京的袁崇焕处以磔刑,其家产没收入官,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之死实是一桩历史冤案。奸臣得势,忠臣被害。黑白颠倒,忠奸混淆。明崇祯朝君昏臣奸,朝政紊乱。这给皇太极以可乘之机,使其反问计大行其道,最终导致明朝忠臣袁崇焕授首。这也反证了皇太极高度的智慧与高超的手段。袁崇焕冤死,奸臣当道,国事日非。清人评论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下狱,祖大寿大惊,急率所部毁山海关,奔锦州。袁军听此噩耗,顿时走散一万五千余人。北京永定门南,明朝军与后金军进行了残酷的肉搏战。明朝军以满桂、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四总兵率领的四万步骑兵,同后金军厮杀,满桂等三十余名军官战死,明朝军失败。这时,后金诸将争请攻打北京城。皇太极笑着说:“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于是,皇太极留下一封答复崇祯帝的请和信后,率军离京东归,连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留兵据守,其余众军返回沈阳。
不久,就发生了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的攻坚之战。
袁崇焕冤死。但是,一年前他下令杀了毛文龙。毛文龙的部下无所归依,终至星散。最著名的几个部下,几经周折还是投向了后金国。这当然和天聪汗皇太极的优降*有根本的关系。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就是在这个正确的优降*的感召下,投向后金国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后来成为三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