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9:21
孔子教育学生,既是德育第一,又注重全面发展。他是中国最早的贯彻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教育家。
德育,上节已经讲过,它贯穿于各科教学,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他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学生获得多学科的知识。他编选的教材是:
《诗》(《诗经》):上古歌诗选集,属于文学,通过学《诗》可以陶冶情操,观察生活,了解风俗民情,增长社会和自然知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书》(《尚书》):三代(夏、商、周)历史档案文献,读《书》可以学习上古*经验,属于古代史和*教科书。
《易》(《周易》):本来是周代通用的卜筮用书,但孔子不赞成卜筮,他发现了其中的哲学内涵,据说《易传》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他的讲稿,他把《周易》讲解为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哲学书。
《礼》(《仪礼》):记录了当时通行的礼仪17篇。通过学《礼》,培养遵纪守法观念,维护礼法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属于法制教育。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做典礼司仪的工作。
《乐》(《乐经》):乐谱、乐理均已失传,属于音乐艺术教育。
《春秋》:孔子时代的近代史,内容侧重于近代*史。
他整理编辑和纂修的这六种教材,包括*文献、古代史、近代史、哲学、法律、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较古代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为丰富,他进行了当时条件下的重大教材革新,他编的教材,是中国人两千年的传统教科书。
不能认为孔子办学只传授这六种教材,传统教育的“六艺”,他并没有抛弃,而是有所保留或改造。传统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礼:孔子抄录了通行的礼仪17篇,传授给学生。《论语》记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途中在大树下休息,他还指导学生演习礼仪,以备学生将来司礼之用。这样来学礼,如同上礼仪实践课。
乐:孔子选择古典雅正的、启发心气平和、激扬向上进取精神的乐曲,他本人热爱音乐,精通琴艺,喜好唱歌,钻研乐理。他的学生也重视音乐,如他的一位弟子担任武城宰,他带学生前去参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到武城来,听见全城弦歌之声),可见弟子也学习音乐,掌握技艺。
射:射箭,从原始氏族社会起,它是狩猎、作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每个青年必须具备的生存本领。孔子本人会射箭,办学时办过射箭比赛大会(类似运动会),弟子们也掌握这一技能。他们师生被匡人包围,他们能抵抗几天,证明不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御:驾车、骑马。车、马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古人作战时也用戎车和骑兵,所以御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孔子年轻时给人赶过车,周游列国时虽由弟子赶车,有时他也自己驾驭。弟子们大都能够驾车。与射箭一样,御也属于体育。
书:这个“书”字指写字,从贵族学校到现代学校,都有练习写字这个科目。孔子的学生后来有的做官,有的教书,或给人家作文、司礼,写字不能不练。书,属于实用学科。
数:指数学,孔子的学生有的经商,有的做官管理赋税,当然要学数学。孔子的学生有的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时还很年轻,这些初级的实用学科当然要学。
孔子教学并非只讲六经,清人颜元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促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孔子的教学除人文社会科学科目,还有初级的实用科目,以及体育和美育。孔子的美育包括以下内容:
《诗》、《乐》是文学艺术科目,属于审美教育。
孔子的美育,还要求从个人仪表开始。他认为人的仪表应该“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十八章)(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适当地结合,才是个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既要内心朴实,又要表现文雅,即心灵美和仪表形象美相结合。他注重仪表庄重温和,服装简朴整洁,颜色配合适当,举止谦让有礼,而又胸怀坦荡;这些都是心灵美和形象美相结合。
孔子讲“雅言”(当时的普通话),而且“慎言”,即不胡乱讲话。《泰伯》第四章记他的学生曾参对这一点曾说出自己的体会:“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时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这些,都是要求语言美。
孔子办学除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要求学生能够博学多能,他有一句名言: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十二章)(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器,作器具解。一般来说,一种器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能适用于一种工作,因此要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多种才能。博学多能的人,能够适应多方面的工作,对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多一些,个人选择职业和发展的前途也宽一些。孔子的许多学生都是多面手。
“君子不器”这句名言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即君子不是器具被人使用,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这个解释也可取,但传统注疏大多以博学多能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