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阿.兰波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05: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59
如果你想在一片纷扰中获得些微静谧,如果你对人生感到绝望和哀戚,如果你的回忆不断涌向脑海无处安放,如果今晚,你有额外的好心情仰望星空,那么,我要郑重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美国凯迪克奖得主乌利·舒利瓦茨的绘本《黎明》。
我是在蒲蒲兰绘本馆里读到它的,躁热的初秋,许多孩子席地而坐,捧着书本贪婪地看。我一眼便发现了它,朴素的封面,两个简单的字,黎明,让它在那些精美童书浓郁的色彩海洋里显得另类而暗淡。尤为吸引我的是,这本引进的美国绘本,却有着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画面的主色调由黑白灰构成,团团墨迹,皴染勾勒,仿佛它不是出自高鼻蓝眼之手,而是一位白衣飘飘的古代隐士挥袖画就。
我猜得没错,作者的灵感确实来自于中国的唐诗,柳宗元的《渔翁》,很有意境的一首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黑暗过后,天亮之前,烟消日出,山水顿绿。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
我喜欢这个过程,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空才会破晓。破晓的,不仅是黎明,太阳,只是一颗最亮的晨星。
唐诗字字如金,而舒利瓦茨同样没有浪费半星笔墨,全书只有22页,配图文字可以说少得可怜。
譬如第一页,画面*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既模糊又朦胧,它代表着黎明前的黑暗。下方只有一个单词:Quiet。
万籁俱寂的夜。
我们置身于无边的黑暗,茫然辨不清方向。
接下来的每一页,画面递进式地明亮起来,从悄悄的一线光,到树叶与湖岸的缝隙间的微光,到一轮明月映照下的湖光山色,到荡漾的流波中芦苇模糊的倒影,忽然之间,湖水的颜色由灰蓝转为亮绿,月亮碎了,微风吹来,水面漾出圈圈涟漪。这个时候,一只蝙蝠出现在画面里,预示着,破晓时刻即将来临。
蝙蝠来了,青蛙来了,鸟儿在树上不停啼鸣,刚才还裹在毯子中熟睡的老人和孙子,升起了篝火,他们把岸边的小船推进湖里,向着湖心慢慢划去。
随着小船渐渐驶出画面,山影,水波,天空,都一点点明亮起来,欸乃一声山水绿,仿佛是一瞬之间,浓而亮的大片绿色晕染了一整页,它让你的瞳孔也不自觉缩小,沉寂了一晚上,等待了一晚上,终于,等到太阳升起,万物复苏,光明重现。
那艘小船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画面*,复归平静。
阅读绘本是一次令人心动的旅程,回味悠长……
很可惜,我贫乏的语言无法再现它的神奇魅力,没有亲眼看过的人无法体会。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评价它: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在日本古语里,把黄昏时段称为“逢魔时间”,因为傍晚是日夜一线之差,是人的时间和魔的时间的交界处。其实这个说法用于黎明更适合,由夜而晨,半明半昧,恍如一梦。天地都融合在一起,有若我们黯淡的前景,挣扎不出,新仇旧恨新欢旧爱,齐齐涌上心头。
然而,恰是那由暗及明的过程最动人,黑暗化作黎明时,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一如我们的人生。前景灿烂,目标明确,表情开朗,一道强光直射,固然快乐得意。有时一段微暗的辰光,微暗的境地,让你自亢奋中静下来,好好思考,省悟,休息,却原来,所有的失意,都不过是暂时的微暗。
天,始终会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