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4: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18:38
究其原因,其“病根”在于:利润空间巨大。有些采购项目没有经过投资评审论证,本身采购预算与中标价格有相当大的差额,就使供应商看到中标价格与自身成本价之间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为占有足够的*采购市场份额,谋取超额利润,不择手段合谋串通,私下结盟,在投标报价上做文章,一家投标,几家作陪,从而确保某一家供应商中标,最终将巨额利润收入囊中。诚信理念缺失。一方面采购人没有足够的资金,却打肿脸充胖子,使出各种手段上项目,另一方面投标供应商没有相应的资格条件,租借他人资质证书,或者打着其他投标人的牌子,编造虚假业绩,编制多份投标文件,分别加盖不同供应商的公章去投标,以投机取巧手段。诚信理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监管部门失职。长期以来,对*采购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成了财政部门的“单边行动”、“一厢情愿”甚至是“孤军奋战”,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履行应尽职责,致使*采购不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给串标围标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行为以滋生的土壤。处罚手段不硬。本身供应商串标围标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定性取证相当复杂,就算证据确凿,依据《*采购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财政部门依法以采购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处以罚款。也就是说千万元的采购项目,对供应商罚款仅仅五万到十万,量责过轻,处罚手段不硬。因此,供应商串标围标的违法成本并不高,无形纵容了供应商的铤而走险违法的行为。因而,笔者认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彰显*采购“阳光下交易”的美誉,根治供应商串标围标“病根”,还得从监管上下功夫,对症下药,从五个方面去努力:健全*采购法制,强化对供应商的诚信制约。应以《*采购法》、《招投标法》等为准绳,健全*采购法律法规,尽快制订全面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供应商行为规范,准备好对供应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欺诈隐瞒、串标围标等行为的法律处罚依据,强化对供应商的行为制约手段,让供应商的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营造公平竞争的*采购市场环境,维护*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健全采购项目投资评审机制,强化对采购成本的目标控制。在编制采购预算时,对每一个采购项目要进行投资前评审,论证可行性,充分考虑到市场价格与相关费用等因素,根据采购对象的质量技术标准、数量计算出的实时社会平均价格,合理确定采购价格上限,保持价格弹性空间,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采购预算价,作为采购价格的“控制数”,以缩小采购项目预算价中的巨额利润空间,根除供应商串标围标的土壤,控制好采购目标成本。健全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采购的市场信用体系。一是建立供应商资格准入制度。采购人、采购执行机构、监管部门要对参与*采购活动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市场准入资格审查,将合格的供应商列入供应商库,对有不良记录的供应商三年内禁止其参与*采购活动,确保讲信誉、守承诺、质量好、服务优的供应商在同等条件下进入采购市场,开展公平竞争,以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建立健全*采购诚信档案管理制度。采购执行机构要对所有参与*采购活动的供应商的招标投标等诚信守法状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备案,便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三是建立*采购投标保证金制度。依照法律规定,为保护采购人的合法权益,在招标文件中约定供应商投标保证金的缴纳数额标准、支付方式,尽可能从供应商的账户转账直达招标采购单位,不给供应商串标围标以可乘之机。健全供应商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处罚力度。*采购监管部门、各行政监督部门要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对*采购招标投标的活动要全方位地跟踪监督管理,明察秋毫抓“现行”,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供应商串标围标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增大供应商违法成本,对其不良行为公开曝光,取消其采购市场准入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健全*采购从业人员管理机制,打造 “阳光”形象。要加强*采购从业人员特别是评审专家、采购人员、工作人员的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网络技术、公*品质量、公*品采购技巧、合同的签订、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提高洞察力,促使他们经得住*,耐得住清贫,保得住廉洁,增强其与供应商不法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提高其*业务素质,依法采购,从而维护好*采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