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关温暖的名人事例!急用!不要什么孝顺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2:4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14:51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14:52
相声演员马记得儿子马东。是一名*电视台知名主持人。
有一次他在做《文化访谈录》的节目的时候。有两个年龄极小的孩子,一个是五岁,一个是三岁半。
当采访到两个孩子的母亲的时候,两个孩子坐不住了,想跑出去玩儿。这时候,两位母亲感觉到很紧迫,因为这是录制现场不可能让孩子乱动的。
于是母亲一面接受马东的采访,一面手下暗暗用劲用力抱住自己的孩子。不让场面过于尴尬。不过,两位母亲的尴尬与难堪,马东立刻就感受到了他诚实了一下,随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认真的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可以在这里玩,只要不离开这间屋子就可以。
两个小童星一听高兴极了,欢呼雀跃,离开了母亲的怀抱玩去了。他们绕着宽大的主持台转圈玩儿。而马东这时候继续采访两位母亲主持,台下观众也笑的前仰后合。
两个孩子玩到高兴的时候,海生是那么的响亮,音量甚至超过了马东的声音。马东已经心里很明白,现在已经不是中心了,但他依然微笑着继续主持节目风度盛佳。
这是一次极其快乐的访谈,两个孩子开心无比,他们的童心得到释放,他们的心情也无比惬意。相信若干年后,当他们长大*,在看看这期的节目的时候,他们也会对马东心生敬意,他们会感谢马东在那么严肃的央视演播厅给予他们心灵温馨的呵护。他们的童年会很美好。这其中就有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