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2: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11 01:10
1、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普遍重视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和体育基本知识,并不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即使老师再用心教,学生还是无法完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相反,若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锻炼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练习中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身体锻炼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得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身体、增强体质。不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就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了解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更要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体的构造以及运动的基本原理普及给学生了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各器官的功能以及身体锻炼的卫生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正确的锻炼顺序和合理的锻炼方案组合,以及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要求。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针对性的优化锻炼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4、强化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锻炼习惯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克服自身惰性,自觉的从事锻炼活动。是在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刻苦训练形成的,是意志努力的产物。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性的制定计划,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生从学习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常识到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到学会制定合理的符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案,从而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锻炼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锻炼计划;加强意志锻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激发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让体育锻炼成为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学习、爱锻炼对体育锻炼真正有了兴趣,才能有助于其培养良好有效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自然就会端正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锻炼态度相结合,加上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特别要注重指导形式和锻炼方法的趣味化,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活动,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6、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和模仿对象,教师动作方法的正确与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动作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锻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示范和指导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20:35
一、采取正确思想教育,激发学生锻炼意识
教育对培养学生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帮助学生铸造灵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培养习惯。”体育教育其实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指导学生行为,启发自觉,让学生坚持持久锻炼。因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收单,按照学生行为养成目的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否自觉的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体育锻炼价值观,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同时还包括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用正确的环境因素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锻炼意识,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从小培养锻炼意识,激发自觉锻炼的热情
锻炼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习惯的形成最初是源于学生对某一件事的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和行为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其中,去寻求快乐,而学生一旦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带来的快乐,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参与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这种行为发展成习惯和爱好。因此,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就要从小抓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过分的强调“标准”和“规范”,尽量放低对学生的要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种意识。
三、加强必要指导监督,培养学生锻炼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握好监督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不能强迫,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如果过分的约束学生,那不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阻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人行、意、情、知高度融合的表现,所以,让学生产生需求动机才是学生锻炼意识培养的关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在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从而保证自己的锻炼计划顺利实施。比如,每天坚持摸晨脉,如果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表示能够继续锻炼或者适当增强锻炼的负荷,如果脉搏次数增加,说明要减少锻炼负荷,反之,则说明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得了大幅度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我监督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方法,熟悉一些生理指标,在锻炼中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对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帮助。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锻炼过程记录下来,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表述自己的锻炼心得,通过亲身体会提出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和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逐渐养成坚持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四、传授基本常识方法,提高学生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的前提是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技能和体育常识,这样才能得到锻炼的效果,同时避免锻炼事故的发生。而想要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而在课外自主锻炼中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就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因此,掌握科学高效的锻炼方法对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领、扶、放”的锻炼方法,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上面,巧用“点拨”,引导学生从日常锻炼中总结高效的锻炼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行之有效的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项目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传授学生基本体育常识和锻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自我锻炼,从而提高学生锻炼能力,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了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动力,我们还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做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和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球类运动,我们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锻炼的方法和内容时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和基本锻炼技能,从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