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3: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4:41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杜启明介绍说,此次工程他们还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在对三座迁移建筑的基础进行加固和托换施工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质造像、瓷片、建筑构件等遗物,时代自隋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些精美的遗物出土于建筑基础内,层位明确、时代确凿,为科学界确定建筑物的年代提供了新的佐证。
在报告会上,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孙英民介绍说,这些文物中,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三教堂基础内,为唐、宋时期遗物,其中较完整的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等石质佛教造像残块9件、双面造像碑残块1块。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瓷片以及道士头像1尊。
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出土了一件文物——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经幢,它为八面体,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提及这些文物的价值,专家指出,首先,慈源寺是融佛、儒、道三教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群,建筑基础内佛教造像和道士头像的同时出土,丰富了慈源寺的重要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慈源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其次,文献记载慈源寺始创于唐代,并延续至今,此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大量遗物,时代最早的为隋代,最晚的为清代,恰与文献记载相契合,一方面印证了文献记载,同时也为研究慈源寺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对象。另外,施工中出土的瓷片均为民窑产品,其中瓷片多为元代,属河南禹州钧窑系,白地黑花瓷属河北磁州窑系。这批遗物的出土,为宋元时期钧窑系、磁州窑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考古学研究资料。
6月6日的工程验收会一直持续到晚上,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河南省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告诉记者,工程结束后,三座建筑物总体布局结构保持了原貌,总体方向、水平、空间距离均保持未变。两座建筑之间几十米的距离误差仅有2毫米,精确度相当高。此外,三座建筑台基、墙体、屋面的垂脊、瓦垄及檐下的斗栱、枋木、殿内梁架都保持了原样,未见变形,证明移动时的稳定性相当好,工程非常成功。
杜启明告诉记者,此次工程的意义非工程本身的技术含量所能及的。首先,此次保护行动实际上成为一次文物保*规的宣传活动,提高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此次工程在讨论保护方案选址、工程做法、维护保护原则的过程中,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地居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项目讨论,周边民众络绎不绝地赶到工地参观工程,更有许多民众在网络上展开讨论,文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彰显了*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在迁移过程中,省、市相关各级*均对该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并给予工作指示,在工作环境协调、文物保护用地征用、新址环境拆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对文物保护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此项工程属为数不多的特殊情况之举,但工程的成功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方法及技术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研
位于河南林州的慈源寺始建于唐代,后历代不断修葺。由于高速公路通过,所以选址平移保护。新址位于原址西南侧,高差超过三米。目前,慈源寺古建筑正在以每小时2米的速度运动。如果顺利,下月初,慈源寺将被移到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