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中枢指的是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4 00: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4:21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脊髓前角α运动 N元 最后公路 ①.脊髓前角α运 骨骼肌纤维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牵张反射 ②.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动物受到伤害*时,受刺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引起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足部的较弱刺激只 引起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膝关节及髋关节也 可发生屈曲.当刺激强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在一侧 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 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巴彬斯基反射(Babinski‘s sign) 一种畸变的人类下肢屈肌 反射,表现为以钝物划足跖外侧时出现大趾背屈,其它四趾向 外展开如扇形的反射.这是由于脊髓失去高位中枢的*后出 现的一种病理性反射.但大多数正常新生儿均有巴彬斯基反射.3. 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感受装置—肌梭
(1)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而发生的牵张反射,它表 现为被牵拉肌肉出现迅速而明显地缩短. 腱反射属本体感受性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同一肌肉 内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属单突触反射.腱反射的传入神经 纤维的直径较粗,传导速度较快,经背根进入脊髓灰质后,直 达前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由于腱反射由脊髓中枢控 制,只需要脊髓参与就能完成,所以又属于脊髓反射.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腱而引起的牵张反 射,表现为骨骼肌保持一种轻度地持续收缩状态.肌 紧张的作用是对抗肌肉被牵拉,收缩力量并不大,因此不表现 明显的动作.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 势反射的基础. 肌紧张与腱反射的反射弧基本相似,感受器也是肌梭.但肌紧 张属于多突触反射,其效应器主要是肌肉内收缩较慢的慢肌纤 维成分.肌紧张表现为同一肌肉内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 的收缩.肌紧张机制: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重力作用 γ运动N元兴奋●γ环? 梭内肌收缩●γ环的意义:使肌 γ肉维持于缩短状态 肌梭的 持续轻微● 脑干某些中枢调 环 敏感性↑兴奋性↑ 牵拉伸肌节肌紧张是通过兴 α运动N元兴奋奋γ环实现的 梭外肌收缩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不同数量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轮流交替兴奋收缩,使整块骨骼肌维持一 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张力---肌紧张.
(2)肌梭和腱器官 肌梭 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梭 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器.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并 行排列,附着在梭外肌纤维上或以两端固着于肌腱上. 肌梭有两种感觉神经的支配(Aα、Aβ).γ运动 神经元发出的肌梭运动纤维末梢终止于梭内肌纤维的 两端.当肌梭外的骨骼肌纤维被拉长时,肌梭也变 长,其中间的感受装置受到的刺激加强,产生的传入 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块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活 动,反射性地引起梭外肌收缩.当γ运动神经元兴奋 时,不能直接引起骨骼肌收缩,冲动传到梭内肌纤维 的两端并引起收缩,致使肌梭的中间部分受牵拉而被 拉长,引起感觉神经传入纤维的兴奋性增高,提高肌 梭的敏感性.肌梭
①结构特点:梭外肌:αN元支配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内肌:γ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环旋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花枝末梢:可能与本体感觉有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②机能特点: γN元兴奋 αN元兴奋 叩击肌腱 梭内肌收缩 梭外肌收缩 梭外肌拉长 牵拉肌梭环旋末梢 肌梭张力↓ 肌梭张力↑ 肌梭敏感性、兴奋性↑ 肌梭兴奋性↓ 肌梭兴奋性↑ 传入冲动↑ 传入冲动↓ 传入冲动↑ α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 γ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 动→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 射的强度.腱器官分布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其外为纤维囊,内有若干条腱束.腱器官由较细的I类纤维支配,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是一种张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进入脊髓通过中间N元对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N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N元起兴奋作用.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的感受装置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4.脊休克spinal shock)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 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肌紧张的调节①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较小②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延髓腹内侧区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 制 区 易 化 区部位 网状结构内侧尾部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包括中脑背盖上级中枢 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 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下传通路 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 ↓作用 抑制γN元兴奋性 加强γN元兴奋性 ↓ ↓ 肌梭敏感性↓ 肌梭敏感性↑ ↓ ↓ 肌紧张和肌运动↓ 肌紧张和肌运动↑特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有重要作用.
1.古小脑 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的活动密切相关,接 受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传来的有关头部位置改变和 加速度运动情况的平衡觉信息,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切 除绒球小结叶动物出现平衡失调性的站立不稳,头和 躯干摇晃.但不影响肌紧张,也不影响随意运动.
2.旧小脑 与脊髓、脑干有大量纤维联系,调节正在 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控制随意运动的完 成.旧小脑受损后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表现为随 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行 走摇晃,步态蹒跚等,称小脑性共济失调. 旧小脑也参与调节肌紧张,具有易化和抑制双重作用. 刺激小脑前叶蚓部可以减弱去大脑动物伸肌过度紧张 的现象,而切除动物小脑前叶出现伸肌紧张加强. 小脑前叶蚓部是小脑部位抑制肌紧张的调节区,小脑 前叶两侧部是易化肌紧张的*区.旧小脑对肌紧张 的调节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实现的.
3.新小脑 与大脑皮质有着密切的功能联系,二者之 间形成一个重要的调节运动功能的主要反馈环路 大脑 皮质-脑桥核-新小脑皮质-齿状核-丘脑腹外侧核-大脑 皮质. 此环路在协调机体的随意运动,保证完成各种精巧运 动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有重要意义.当大脑皮质发动 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大脑-小脑回路从新小脑提取程 序,并将它传递到大脑的运动皮质,再通过皮质脊髓 束发动运动.这样,运动就变得非常协调、精巧和快 速.但在切除小脑外侧部的犬或猴,并不出现明显的 运动缺陷;小脑外侧部受损的患者也无特殊临床表现.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其他运动区部位:*前回和运动前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4区 6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特征:
①交叉支配: 双侧支配 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②倒置分布: 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确:
2.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3.锥体外系 协调随意运动.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锥体系 锥体外系1. 对侧支配; 1. 双侧支配 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 皆多突触联系 激活α、γN元; 激活γN元;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2. 加强肌紧张; 2. 调节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协调随意运动. 设计 执行随意 皮 基底N核 运动运 层 前区 运动 联 和皮的 络 层运 小 脑设 区 动区 动 外侧小脑 中间带想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 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类 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麻痹特点 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 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麻痹范围 较广泛 常较局限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腱 反 射 增 强 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肌 萎 缩 不明显 明 显 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 (包括脑干、基底N节、大脑皮层);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 接控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