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0:58
看了《芳华》,朋友圈再次*。 有人认为冯小刚在批判和控诉那个时代,满满都是人性的恶,善良的人不被善待,好人得不到好报,一些美好、神圣、崇高的东西轰然坍塌,看了之后倍感压抑,对人性非常失望。 有人认为那个时代人性的塌陷比电影里描写的糟糕得多,冯小刚不仅对当时人性的恶表现得远远不够,而且在粉饰和美化那个时代,尤其是文工团这种充满话题和争议的地方…… 其实这些都很正常,有人了解那个时代,有人不了解那个时代。即使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有人喜欢那个时代,有人不喜欢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出生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经历不一样,三观也不一样,看问题的逻辑、方式和态度也不一样。 冯小刚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社会切面和一种生存状态。即便做了大量删改,这部片子还是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同样,即便不删改,也会有很多人受不了。 冯小刚和严歌苓都曾经在文工团干过,对那个时代有深刻的记忆和情结。文工团的那段经历,在他们的生命和血液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芳华》通过文工团这个特殊的场景展现了一幅众生相,主要讲述了刘峰、何小萍这两个小人物和战友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和命运,以及背后的人性善恶。 影片叙事主要沿着时间线走,并没有一个核心故事。新鲜的肉体、美好的青春与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戏剧张力。 在文工团这种卧虎藏龙的地方,刘峰和何小萍都只是小人物。刘峰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何小萍则默默承受着别人的歧视、孤立和内心的孤独、寂寞。 但他们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善待。一个被认为是傻子,一个被认为是另类,饱受嘲笑和欺凌。最后,一个被发配到边疆连队去伐木,一个被下放到野战医院当*。 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大时代下,小人物是多么的无奈,个人的抗争是多么的无力。刘峰只求牺牲,何小萍精神失常,更多的战士则成了被遗忘的孤魂野鬼。 即使30多年过去了,那场战争仍然讳莫如深,电影里也只能以“中国西南边疆”代之,连一个敌方的镜头也没有,很多看电影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跟谁打仗,打的是什么仗,为什么打仗。 冯小刚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可以用一句台词来概括:“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在世俗的眼里,刘峰和何小萍无疑是不幸的。但对他们来说,善良只是一种天性,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欲求和功利目的,内心是安宁和祥和的。越善良,越容易知足和感恩,接纳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那些只有利益、不论善恶的人看来,这很傻*。但一个内心阴暗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实人性恶并不可怕,怕的是久而不觉其臭,丧失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心中不再有美好,甚至觉得就应该恶。 善良是一种慈悲,也应该有智慧。如果缺乏智慧,不加分辨,也会造成不好的果。 抛开二元思维,善和恶本来就是一体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恶就没有善。 凡夫就像一枚硬币,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只不过有的善多一些,有的恶多一些而已。 很多骂别人恶的人,其实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恶的东西。有的人看自己都是好人,看别人都是坏人。他们左手拿着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右手拿着棍子,只打别人不打自己。 看了《芳华》,我想到了一个词:“嘴脸”。相由心生,我们的种种嘴脸和表演都是心的化现。所以,《芳华》也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有人问老猪,善良到底值得吗? 我当然认为值得,因为我相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