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22:01
1、天文官因日食丢命
在古代,经历了无数次日食的古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救日”的仪式。
在天文官观测到何时即将发生日食时,便将准确时辰上报朝廷。天子便会在这个时间率领文武百官前往祭坛,焚香“救日”,起到上苍把太阳还回来。
话说在夏朝的仲康时代,人们正在田里忙着秋收,中午时分,日食发生了,太阳就像是被一个黑影一口一口吃掉了。然而朝廷并没有得到天文官的通知,也不知道会有日食发生,此时已经过了最佳的“救日”时机,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在人们就要绝望之时,日食过去了,重新看到太阳的仲康大帝和百官终于松了口气,这个时候他们想起天文官了,天文官为什么没有通报日食呢?天文官在哪呢?
负责观测天文的是天文官义和,此刻却不见踪影,仲康大帝派人前去寻找,好不容易在旁边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天文官昨夜喝醉了,居然还在睡觉,到了仲康大帝面前他还是醉沉沉的。
仲康大帝得知羲和酗酒误事后大怒,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因为错报日食而死,义和也算史上留名了。
2、李淳风凭预测日食换历法
唐代初年,国家信用《戊寅元历》。
彼时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这部历法有着太多的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变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并依据自己的历法推算出某日会有日食,并将此事上报朝廷。
既然上报有日食,这皇帝宁可信其有的带着百官就准备好了“救日”仪式,快要到李淳风算定的时间,日食还不见迹象,这李世民就生气地对李淳风说到:“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
这李淳风是自信满满,说到:“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果然到了李淳风算定的时间,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3、日食阻止了战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记载一个这样的事情,一场战争在日食发生后重归和平。
公元前6世纪~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
脚下的土地被争来夺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一打就是5年。
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点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
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士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
过了不久,太阳重新出现,日食很快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扩展资料
日食的类型
日食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日全食,这种情况是月亮的暗轮廓完全遮蔽强烈而又明亮的太阳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见很微弱的太阳日冕。在所有的日全食中,全食带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因此只有部分地区才可以看见。
第二种是日环食,当太阳、月亮、地球轨道运行到近乎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日环食,不过此类型事件要求月亮的视直径必须小于太阳视直径。所以,太阳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明亮的大环,或天然大戒指,月亮的暗面周围会被太阳光所包围。
第三种就是混合日食(也称为日环食/日全食),这种类型的日食会在日全食和日环食之间短暂的移动。也就是说在地球表面的某些点上,它看起来像日全食,而在其他附近的点上,它看起来又像日环食。这种混合食始极为罕见的。
第四种就是日偏食,当太阳、月亮、地球轨道运行到偏离一条直线多点时,月亮只会有一部分遮挡太阳,这就是日偏食。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在日全食、日环食、混合食中都可以看见它。然而,有些日食只能发生日偏食,因为本影只经过地球的极地区域,从不与地球表面相交。
就太阳的亮度而言,日偏食实际上不是很明显的,因为它需要90%以上的覆盖率才能让我们注意到它变暗的现象。即使在99%的情况下,也不会比民用的黄昏暗淡。
当然,如果观测者通过一个专业的太阳滤光器(为了安全起见,在观赏日食时,应该一直使用滤光器)来观察太阳,就可以观察到日偏食(以及其他日偏食的部分阶段)的变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