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自然山水对人审美的影响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1:19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06:46

一,大自然之于人的心灵

热爱大自然于我而言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诚挚而深切!我喜欢生活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以能与大自然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为人生的一大快事。在我成长的过程之中,往往在我心绪最低迷最无助的时候,总是大自然走过来扶助我,向我倾注精神的关怀和爱,带给我不尽的心灵的力量,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与执着!每当此时,一旦被拥入到大自然那宏大而壮丽的怀抱里,一触及到那繁育苍苍的大自然五彩缤纷之世界,我便变得分外清醒,觉得一切又都充满了难以言尽的意义。

人生的很多东西由于是由人一手造成的,因此有时候难免会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可捉摸的虚幻。但是大自然却不在此列,我从来都没有感觉到大自然的虚幻。每当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我发现眼前的山川,江河,碧海,蓝天;花化草草、飞鸟虫鱼、走兽等等总是如此的真实而令人难以忘怀。我甚至觉得,虚幻与否似乎是自然中人与社会中人经常所体验到的最大的不同。站在大自然的面前,人是不会产生虚幻无助的梦的,取而代之的乃是生命的鲜活与饱满。大自然总是能引领人们忘却掉身心中那些纷繁杂乱的烦恼,而把我们心中那些纯净而美好的愿望来提醒。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懂得大自然的人对此都是有同感。大自然乃是人所共有的心灵的根。

我所推崇的几位心灵的巨匠无一不与大自然联系密切,歌德、卢梭、华兹华斯、梭罗、泰戈尔都是大自然的赤子,是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他们与大自然永恒的美同在。卢梭的浪漫主义情怀一直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的文字有让人激动和着迷的魔力。“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的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于是,一切个别的物体他都看不见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无一不在整体之中。”①,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表达了这样的天人合一的经验。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以饱蘸诗情的笔墨写道,大自然“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一番,尽情地吸露吮蜜。”②“对于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我心中曾有过强烈而炽热的感受,是他,曾使我欢欣雀跃,……感受到自己变成了神似的充实。”③爱默生则在他的《自然沉思录》中则以分析探讨的笔调写道,“自然之对人心灵的影响,从时间上看是最先,从重要性上看是最大。”④

不仅仅在西方,东方文化自古以来更是有着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优良传统。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便主张“道法自然”,极力推崇自然而然之境。中国的茶文化、园林文化以及古代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无不散发出强烈的自然气息。茶艺、园艺与大自然根本就分不开。作诗的则强调情与景、景与情的相互交融,“功夫在诗外”;画画的则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身即山川而取之”——由“直接的审美观照”上升至“发现审美形象”,进而运之于笔墨;搞音乐的则强调“杨清音于流水”。大自然俨然成为了艺术家的老师,成了艺术家心灵狂欢的风水宝地。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未曾疏离过大自然。⑤

如果要究其本质的话,大自然之于人的心灵可以说正如空气之于人的呼吸,以中国的老话来说,便是大自然能带给人灵气,让人的心灵获得生命。什么是灵气?我认为灵气就是指鲜活的流动的生命气息,它的对立面便是凝固而死板的僵化的俗气。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于一个俗气弥漫的世界中,远离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天空与大地的话,那么很容易的他便会失去心性中最为高尚、自然而纯真的那一部分。生活于自然环境中的人不一定都是审美的,但至少是朴实而静安的。

如今,“大自然和书本中的壮观美妙,现在/不能使人快乐。抢夺、贪婪、挥霍/成了我们敬佩和崇拜的偶像;/不再有简朴的生活和高洁的思想;/源自优良的古老传统的朴素美已经/逝去,不再有平和宁静的心怀敬畏的单纯,/不再有体现于日常法则中的纯粹的宗教信仰。”⑥“所有的资源创造物都被变成资产:水里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物产。……”⑦它们在自私的人类那里统统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赐的自由。

大量人口正飞速地涌入城市,工业文明迅速地把大自然原有的容貌大口吞噬,污染和破坏无处不在,混沌人们游弋在庞大的城市中,徜徉于人工自然的憋足的荫蔽下,远离大自然的那份永恒的纯净与真实。当其身心疲惫,痛苦不已,无助或无奈时,再也不能从大自然那里获得久远的慰藉。哪怕是看一眼纯净的天空或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就连如此小小的愿望都开始变得万分奢侈。远离了大自然,不可避免的,虚幻便开始压制真实,俗气便开始笼罩灵气,人们经常会体验到不是生命的活泼与单纯乃是生命的无力与漂泊。

怀着乐观的态度,有的人或许会自信的告诉我说:我们还会回来的!等经济大发展了,咱有了钱,我们还会回来的!不错,我们还会再用钱把大自然买回来的,但这也仅仅是对宏观整体的人类有意义,对我们的后代有意义,而对当下的那些日夜劳作着的生命个体呢?难道远离大自然就是当下的人必然的选择吗?我们将怎样才能从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心灵的幸福!

二, “精神预设”

作为一个精神的人,物质层面的满足经常会让人感觉到自我的浅薄,而并不能带给人深层的美丽和饱满的幸福。由物质到精神,总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一个人,即使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如果他不懂得如何欣赏大自然,如何与大自然发生交流,那么他的心距离大自然将依然是遥远的,依旧不能从她那里获得审美的快乐和幸福。

从表象的生存地域空间来看,虽然生活在农村的人比生活于城市的人距离大自然更近,直接就活动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比城市居民离大自然更近,原因就在于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个能否在心灵层面真正触及到大自然的问题。

马克思宣扬物质的基础性地位,认为精神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话并没有错,人还活着是一切的前提。原而由于人们一直太过盲目的把它信奉了,便会进入一个误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每每一提到“精神”,日常生活中的人便立马会想到物质,于是便觉得精神是遥远的,不现实东西,避之而唯恐不及。中国民众对待“精神”的态度总是非理性的,对于大众而言,很少会有人具体的去想想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前提条件, “精神”对自己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主探求精神的意识,那么他就很难触及到精神。对待大自然也一样,如果不懂得去探寻大自然的美丽,积极主动的去与之交流相融,那么就很难触及到大自然及其精神的真正存在。人只有作为一个审美的人的存在才能真正触及到大自然的境界。

人是作为一个精神的人而存在的,这是人之所以被称为人的根本依据。虽然许多人现在并不一定以审美的状态而存在,但作为一个*家天生的都具备此种潜能。只要自己愿意,人是都能变得离大自然更近一点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你愿不愿意为之付出历练的精力,历练的起步手段便是读书与思考。就农民这一群体而言,在物质上他们无疑是相对贫乏的,但却并不能依此就断定农民不可以走向审美。

生活在农村的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跟大自然的客观距离是零,然而主观距离差不多却是十万八千里。如果我们能够激活他们沉睡的审美意识,缩短他们主观上与大自然的距离,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便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懂得了欣赏、体味大自然,大自然便会以一种全新的唯美状态映射到他们的心灵空间之中。陶渊明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农村饮酒写诗的人,我们既可称他为诗人又可称他为农民。如果农民朋友都能像陶渊明那样,在物质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却能体验到身边的大自然的无尽的丰富与美,同样获得坚实的生存自信,精神的饱满与幸福,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并不仅仅是幻想,只要付出努力的推动,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事实。自古以来,农村社会中本就存在着一些已经达到了此种境界的人,他们一直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审美化的过活,梭罗的尝试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例。

基于人是精神的人这一本质,我相信,即使一个人没有什么艺术天赋,是仍然可以过一种审美化的生活的,只是层次深浅不一罢了,不一定都达得到陶渊明那样的境界。

读曹文轩先生的《第二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关乎艺术审美的理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论及“精神预设”时写道:空洞的主体,是无法感应艺术的,人们在没有精神预设时,便无法进行艺术欣赏⑧。这让我想起了宋濂在《送天台陈庭学序》一文中所写的头一段话:“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⑨

“精神预设”与“非才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一个是理论性的专业术语,一个是及其形象而自然的描绘,二者所着力指向的乃是一个共同点:若要对大自然产生审美性的体验与欣赏,得具备一个前提,即审美的主体得是一个才而有文者,已经具备最起码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卢梭著,张弛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14页。

②《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著,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二页。

③同上,第52页。

④《自然沉思录》,爱默生著,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69页。

⑤《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伦敦,一八O二》一诗,华兹华斯作,转载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 Karl Marx:Early Texts,trans;By David Mclellan,Basil Blackwell,1971,P112.

⑧《第二世界》,曹文轩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⑨《古文观止》,天津古籍出版社,卷十二《明文·送天台陈庭学序》篇,宋濂作,第600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06:47

  中国文化,境界宏阔,气魄高洁。大易、老庄、屈*、玄学、禅学皆彪炳史册,它们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心灵图象。
  (1)中华民族的文学, 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文学描述山水不可缺)
  (2)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同音乐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 、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3个阶段 。(有宋词、元曲)。-----(山水多多)

  (3)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 、小说。----(描述不能没山水)
  (4)《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更要讲天地间的事)
  (5)中国绘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自然界、人文、地理都包含着山山水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另有一盒质量不足,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盒月饼... 9盒月饼中,有一盒质量不足,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盒月饼 A,2 B,3... 有244盒饼干其中有一盒饼干质量不足这一核轻一些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 怎么处理梭子蟹更干净? 有什么学生去西藏穷游的打卡线路分享? 小米13手机系统导航方式哪种好用 哪些公交路线可以到犀浦车管所?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 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 为什么我一听伤心的歌情绪很低落。听快节奏的歌就想跳。可是室友们没... 为什么我总是听着伤心的歌就低落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某些人宣扬所谓的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白种人种是 苹果5s为甚电量还有百分之三十就自动关机了 求书《自然沉思录》 爱默生txt 苹果6为什么还有百分之三十就自动关机了 苹果手机电池剩百分之三十就自动关机 为什么苹果手机电量到了百分之三十了会自动关机? 求非主流伤感但不要爱情的网名和个性签名和头像、、谢谢 有高手能通过头像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特点吗 帮忙坐一个头像 是一个人看海 看看这两个图片能不能做情头 我一直在等一个人,在等一个不可能是这个情侣头像上的文字,请问这个头像是什么啊? 雷丁d80齿轮油怎样换 东南v5菱悦齿轮油怎么换? 仕爱青春还有精华液和青春还原能量油怎么用于面部皮肤 蓝巨星齿轮油怎么更换? 雅马哈踏板在哪换齿轮油? 海宝两轮电车如何更换齿轮油 泰山254齿轮油如何更换 05年福克斯齿轮油如何更换 奥迪Q2新能源怎样换齿轮油 求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和《契柯夫短篇小说》的txt 朋友过生日,打算送朋友两本哲学 励志的书! 《沉思录》为什么送给喜欢的人? 哪能下到〈自达尔文以后〉这本书 我想问一下人类可以活到几岁??? 沉思录与尼采心灵咒语相似吗?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写的叨狼读后感 如何写文学《叨狼》读后感 爱默生 《自我依靠论》在哪本书上出现过啊 孕妇可以吃陈皮糖吗 三个月宝宝用舌头舔奶就是不吃 婴儿三个月经常吐口水吐舌头不怎么吃奶怎么回事 我家的宝宝为什么最近总吐舌头还不吃奶有知道的帮忙解答 如何更改/删除中国银行(香港)已经登记收款账户? 新生儿12天了,不会吸奶,一直张大嘴哭,就是不吸奶 婴儿老要吐舌头,舔嘴唇像要吃奶,可是给他吃又不吃,是什么原因 社保2档和1档的区别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文后各题。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2分)(一)鸿门宴(片段)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杭州的区划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