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关求学之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4:5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0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
说:通“悦”,高兴,喜悦。
愠:怨恨,愤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影响: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 “悦”、“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是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际之间的交往也是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是“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练,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而到知,从不会而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08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纵观古今,连孔夫子都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天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生而知之呢?当年苏秦纵横天下之前还有引锥刺股的学习阶段。有些知识有些道理只有学习才能拥有才能成长。人才共分三类:一流人才创造知识,二流人才创新知识,三流人才学习知识。而知识不学习不获取,何谈创新和创造?贯通古今才能求变,要想做一流人才,必须先从三流人才开始做起。所以,“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乐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种境界。学习是人一生必备的功课。
孔子从学习方面把人分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上文已提到,孔夫子都不敢自称上等人,我们还是应该谦卑一点,争取作好第二等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内心也会倍觉充实和喜悦。遇到困难然后学习虽说落后于从一开始就不断追求知识的第二等人,但毕竟能从困境中觉醒,把悲惨的经历当作前进的踏脚石,这时学习所得到的体会却也更加独特,这种与众不同的经历能够使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而那些困而不学者,只好在无知和愚昧的可怕中草草一生。
能够学习是一种幸福,要时刻担心自己不学习,不要害怕自己学无所成。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说:“只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我们都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那为什么不试着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呢?要始终坚信:学习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09
论语有关求学之道的语句摘录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有教无类.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8.辞.达而已矣.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09
《论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采用逻辑学书写形式,每一条都是一个逻辑命题,通过纯逻辑的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上的*,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充分体现了金岳霖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他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高概念“道”将“式”、“能”统括起来,成为他的哲学的“最上的概念”,“最高的境界”。书中大量采用无极、太极、理、势、体、用、几、数等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并有意使用很多中国传统哲学命题,但赋予新解。金岳霖的基本思想框架明显是西方的,特别是其知识论架构,但其趣味,思想情感却是中国的,他有很好的国学功底,这导致他学问带有他那一代人所共有的浓厚的中西合璧味道。金岳霖先生基于中国思想述“道”如下: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无极是道,太极是道,无极而太极也是道,宇宙是道,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也莫不是道。在本书出版之际,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应编辑之邀为本书撰写导读,评述《论道》时有言如下:
金岳霖是把《论道》作为安身立命之作来写的,全书弥漫着一股诗人气质和浪漫精神。在本书中,他借用了一系列中国学的传统范畴,例如能,式,道,理,势,性,体,情,用,几,数,无极,太极,天演,道演等等,用严格的逻辑分析,推演和论证,阐述了他自己关于宇宙,人生的总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