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冬天掘冰藏于冰井以备夏天用,但是冰井的原理是什么?怎么保证大半年的时间都不融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2: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09
古代的冰窖利用的贮藏技术,就是用物理存冰的方法,将冰块长时间的保存下来(一般可存5—8个月),然后再根据物理降温的原理,将适应于低温下贮藏的食品,诸如鲜肉、鲜蛋、鲜果、鲜蔬一类副食品同冰置于一室,长时间的贮藏保鲜,或者将怕热易腐的熟食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冰镇贮藏。冷藏在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提到,当时已有专门贮藏冰块的冰窖,称为凌阴,而凿冰和贮冰则是每年冬天所要从事的一项活动。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一般是在地表5米以下,干燥,透气性好的地方建冰窖,泥土不导热,且密封,地下温度较低,大量冰块又能保证保存食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要在要储藏的物体上面覆盖杂草,棉被,因而可以起到阻碍热量交换。从传热学来讲,材料的导热系数足够低,降温材料冰块足够多,是可以把吸热量降到很小的程度。
典型的古代冰镇低温贮藏技术方面的参考资料。60年代后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内的宫殿区西北部(阁老坟村北地)发掘时,还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地下建筑,发掘者在报告中写道:“我们暂称为‘地下室’。它是从地面向下挖掘成的一座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长方形建筑,上口南北长89、东西宽29米,四壁用土分层夯筑。它的东南角挖有一条宽056~115米的台阶式走道,以出入地下室。室内近底部的墙壁上,断断续续涂着一层草拌泥,西南角和北壁的草拌泥面上,粘贴一些背面带凹槽的方砖,应是室内墙壁原来贴有砖面的遗留。在室底西侧的地面上,也发现两块背面带凹槽的方砖,应是室内铺地砖。特别是在室内底部的偏东侧,发现了南北成行的五眼井,约占室内地面的1/3。五眼井以陶井圈逐层叠筑而成。井圈直径076~098米。井口与井口距030~065米。五眼井中最深的246米,已达到现在的浅水面;最浅的176米。这五眼井应是地下室内的主要设施。在地下室口部周围的地面上,还发现一些圆形残柱洞,应是支撑房顶建筑设施的柱洞遗留。” 发掘者认为:“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证明,这座地下建筑遗存应是战国时期修筑和使用的,大约是一所储藏食品的大型窖穴。”从发掘者的报告来看,这座地下室,应是战国时期的一处重要凌阴遗址。从建筑设计水平上看。该遗址室内发现的背面带凹槽的方砖,及室内底部东侧发现的南北成行的五眼井,起码说明韩人在处理冰块融化后的排水问题上比较高明。一是地下铺以背带凹槽的方砖,冰水可以顺槽而流,即使是压在底部的冰块也不致因室底有少量积水而浸泡在水里。二是室内置井,冰水可就地入井自渗。不仅在建筑时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在实际过程中,冰水就地入井自渗,还可以抑制地下温度的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09
可以看看这个:神秘冰井之谜 http://www.boosj.com/85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