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粮是什么粮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3: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58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粮食储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曹宝明,1993),包括:①“甲子粮”目的是为了“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甲子粮”粮权属于*,计划由粮食部(后商业部、内贸部,现国家计划指导委员会)下达。“506粮”。这是一种以备占为目的的军用粮,属于战略储备。“506粮”粮权属于**,实行军政共管,计划由粮食部和总后勤部联合下达。③商品库存,即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以及完成粮食计划调拨而由粮食部门建立的储备。商品库存实际上是周转储备。在1952~1978年间,大多数年份商品储备只有2000万t,以后逐年增加(游宏炳,1994)。需要指出的是,在1990年以前,国内沿用粮食储备概念并未把商品库存包括在内,*所有文件中的粮食储备专指“甲子粮”和“506粮”两项,其数量属于绝密。以上三部分都是属于国家储备,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农村集体储备,但数量很小,只占粮食储备总量的5%左右。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营*的变革,农村集体储备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基本已不复存在。
以上储备体系与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储备结构(即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后备储备的作用,尽管用于“备荒”的“甲子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后备储备的作用,但“甲子粮”的规模很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远远没有达到FAO所讲的5%的最低安全储备标准,而且“甲子粮”的动作机制与后备储备也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或低估当时粮食储备体系所起的安全方面的作用。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当时粮食储备的成本与所发挥的安全效益作一对比的话,就会发现这一储备体系是相当富有效率的。当时国内粮食供应极度紧张,人均粮食占有量尚不足300kg,国家粮食储备规模极其有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靠这套储备体系成功地保证了居民口粮供应,并且除个别年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外,没有发生大面积饥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一储备体系是与统购统销制度下粮食管理*相吻合的。在计划经济*下,储备体系与粮食经营体系合二为一,所有的储备粮(包括商品储备和用作“备战、备荒”的“506粮”及“甲子粮”都是由同一个主体——国家粮食部门来承担的,储备体系仅仅是整个粮食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益和决策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粮食被视为“战略物资”,决定了粮食储备和调拨计划可以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但是当市场取向的改革开始后,部门和地区利益的存在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与地方不分、国家与部门不分、周转储备(商品储备)与后备储备(“506粮”)不分的体系将难以有效运转。由此可见,上述储备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的结构设计相去甚远,因而对改革和重新设计则是必然的事情。
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这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朝着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和上步。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除以国家储备外,还包括一个数量庞大的农户储备。从性质上看,农户储备既有周转储备,又有后备储备,很难将其区分开来。至此中国粮食储备结构过于复杂,“甲子粮”与专项储备在作用上类似,属重复设置,应归为一类;二是尚未实现商品储备与专项储备的真正分离。后一问题涉及到粮食储备制度的改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58
现在就是*储备粮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