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0:4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09: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民众权益,其次就是经济经济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09:25
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还有教育方面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民生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09:26
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作者:吴忠民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实际上,这就点明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行动准则,即:“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
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过程的推进而言,必须遵循“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这样两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行动准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否得以顺利和有效地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同时遵循了这两项行动准则。
是否遵循“尽力而为”的行动准则,事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是否得以真正确立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得以启动和有效推进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一旦某些部门或一些地方确定了某种经济目标,就会想方设法地予以推进;在某些地方,甚至对于一些超出实际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的豪华型公共建设,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拼命贷款透支也要上。但是,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某些目标,如对于改善基本民生问题、保障民众权益问题,哪怕是十分初级的目标,也很容易出现以种种借口尤其是以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对性为借口而予以轻视和拖延的情形。
任何事情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纯粹的、绝对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可以不作为的结论。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尤其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来追求纯而又纯的和谐社会,但是,这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不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理由。
和谐社会建设固然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由许多个具体的阶段组成的。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当某种条件具备时,就尽力而为,不失时机地促进阶段性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尽力而为”的行动准则,我们现在有许多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去做。比如,具体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来说,中国在现阶段已经有能力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将公共投入的重点开始向民生方面倾斜,那么,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显然,是否能够真正地重视和谐社会构建问题并将其纳入到实际的工作议程当中去,已经不是一个财政能力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否真正到位的问题,是一个是否真正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或者说,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做”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谈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尽力而为”行动准则时,切不能忽视“量力而行”的行动准则。如果说“尽力而为”的行动准则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得以切实有效地推进的问题,那么,“量力而行”的行动准则则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在操作层面上是否走偏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量力而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够实现何种程度上的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来看,应当视这个时期所能提供的经济条件而定,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准则。不能脱离实际状况而盲目追求社会和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经济实力还不是很雄厚的条件下,切忌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方位的社会和谐。中国现在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中国毕竟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甚至还算不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定的国情条件决定了在中国建立一个高级的或者是中级的和谐社会是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如果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脱离实际状况而盲目追求社会和谐,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以下两种有害的后果,从而妨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违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衷。一种可能的有害后果是,挫伤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造成某种不满。一旦将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设定得过高,同时又没有能力予以兑现,势必会使社会成员过高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造成程度不同的挫折感,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另一种可能的有害后果是,造成平均主义的抬头。平均主义强调的是人均一份,强调每个人生活状态的一致性,强调结果的均等化,而不管每个人在能力和具体要求方面有无差异,不管每个人对于社会的具体贡献如何。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剥夺,是贡献小、能力弱的社会成员对贡献大、能力强的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剥夺,从而不利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局面的形成,会直接损害社会的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国家有着足够的教训值得汲取。
【作者单位:**党校】
(摘自《**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